历史

第7章 权威与民主(4)(2/2)

便终止了对话,可能令孩子反感。

    让你的孩子知道人人都可能会做错事,而意外和一些无关紧要的错误是容许的。例如一杯牛奶打翻了,就不要过多责备孩子,要示意让他自己擦掉,千万不要小事化大。要鼓励孩子相信父母,假如父母因小事惩戒他们,这会破坏与孩子的关系。

    当家庭面临离婚、死亡或其他问题时,要让孩子知道,不可隐瞒,允许他抒发感受,免除心理压力。

    两代人平等交谈、相互沟通的习惯,会使代沟障碍自动消除,这是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这本“书”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父母教育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作为家长,是否想过父母也应该接受子女的教育。其实,子女教育父母长辈的事实,在古代社会就有。只不过那时候人们对子女教育父母长辈不承认是“教育”,而叫做“劝告”。比如《孝经)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孔子家语二·三恕》说:“父有争子,不陷无礼”。这里所说的“争子”,就是指能劝告父母的孩子。宋朝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也说过,子孙听从父祖的教导是“孝”,同样,规劝父祖也是“孝”。只是在古代社会的家庭里,父祖之辈很少有虚心接受子孙劝告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听从”的事实,比如著名的“棒打芦花”的故事,就是讲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劝告父亲的事,而且他的父亲还真的听取了儿子的劝告。闵子骞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