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两三个字的评语(1/2)

    有的人习惯于用两三个字评价一个干部。两三个字,字字千钧,往往能决定一个干部一生的命运。

    两三个字的评语,对于一个干部来讲,有的是事出有因。比如我刚参加工作时,同科有位二十几岁的青年,家境贫寒,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用作废的四两餐券去食堂吃饭,让人发现,被冠以“不老实”的评语。以后,入党因为“不老实”而搁浅,提拔因为“不老实”而泡汤,在提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年代,谁能亲近、使用一个“不老实”的人呢?现在,他以一般干部的身份从工作岗位退休回家了,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四两餐券换来的三个字的评语,让他足足背了一辈子,透不过气来。

    两三字的评语,有时则来自偏见。我的一位同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年代,率先起来改革,被当时的顶头上司冠以“胆太大”的评语。以后他调到别的单位工作,“X大胆”的雅号一直伴随着他。人们并不问“大胆”的名是怎么来的,只是由“大胆”想到他可能“不守规矩”,进而想到他可能“胡乱来”,可能干过违法乱纪的事,使用上自然也受到影响。

    两三个字的评语,有时更是来自别有用心的人颠倒黑白的栽赃。我有一位朋友,在一个地区担任主要领导,要求自己颇严,官声尚好。上面的领导让他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