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策略适时变成就大象(1/2)

    策略适时变成就大象

    1978年,李嘉诚基地战舰“长实”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完成了从“塑胶花”生产企业向房地产企业的过渡。“长实”那时已经在地产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郊区的物业也初具规模。但是,当时的“长实”在地产界还是新手,难成气候。

    成为地产界举足轻重的角色是“长实”的战略目标。收购,是当时业界惯用的扩张捷径,李嘉诚看准了方向,也抄起了收购的大刀。

    “长实”大刀挥向了英资洋行的“怡和系”控制的九龙仓,选择这样一个对手作为自己发展壮大的垫脚石,除了勇气之外,“长实”更需要的是自信和耐力。而同时向九龙仓拔剑的还有海派财团的“船王”包玉刚。

    九龙仓要么成为两家收购铁蹄下的游魂,要么绝地重生,命运不再由它(九龙仓)左右。

    虽然,这只是企业间的收购行为,但实质上却是英资与华资的较量,作为当时香港的统治力量,英资方是不会让华资轻易收购成功的。一旦九龙仓被以李嘉诚为首的“长实”或者以包玉刚为首的“海派”财团的华资收购,英资财团就难以在香港立足,而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英资产业落入如日中天的华资手中。因此,“怡和”誓保九龙仓,是一场于公于私都要血战到底的战役。

    李嘉诚知道,“长实”要发展,收购是必然的策略。但是,“长实”的资本相对“怡和”或者包玉刚都显得单薄,即使啃下了九龙仓,也势必元气大伤,消化不良也是一种浪费。

    在包玉刚剑指九龙仓之前,“长实”已经通过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悄悄地从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票中买下了2000万股。“怡和”还蒙在鼓里的时候,“长实”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掌握了九龙仓18%的股票,与“怡和”旗鼓相当。

    怡和拼死捍卫九龙仓,包玉刚又与汇丰银行交往甚深。在汇丰银行的“大班”沈弼出面请李嘉诚放弃九龙仓、成全包玉刚的时候,李嘉诚毅然退出。

    制定的策略执行到一半就放弃,这是现代企业被认为没有战略思想的体现。李嘉诚的做法是否有违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