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前言(1/2)

    香港《亚州周刊》报道,五一黄金假期,大批中国大陆游客出境旅游,既显示了富起来的中国人的“阔气”,也暴露了一些“富”者的“不仁”。这些有失体面的行为如“衣冠不整、随地吐痰、乘车不排队”、“吸烟者也不管旅游景点和某些公共场合是禁烟区,仍然一烟在手,悠然自得地吞云吐雾,引来国外游客的耻笑”等等,“真是把脸丢在国门外了”。文章最后说:“应该说,中国旅游大军的主流是健康的,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但少数人的不雅行为冲击了国际文明规范和文化氛围……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更需要公德心。仅有鼓起来的钱袋,而没有文明的礼仪,仍然是个富而不仁的穷人。这样的民族仍将还是落后的民族。”

    可见,礼仪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

    礼仪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认识的拥有量及其应用,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水平,能使其行为举止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有助于人们获得交往活动的成功。

    礼仪在实施过程中,包含施礼者和受礼者的双向情感交流,充满着人情味,这种人情味最主要体现在施礼者与受礼者之间的互相尊重。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周礼”。但我国传统的尊重主要强调对上级、长辈的尊重,即对身份、地位的尊重,“尊重他人”的内涵比较窄。正因为如此,礼仪在古代一直只在上层社会中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礼仪方式也就失去了其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