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儒贾相济 学而优则商(1/2)

    学而优者首先送入商途,而不选择仕途,这是山西习俗观念中的核心。如果晋商后继乏人,那又如何去谱写数百年的创业史呢?

    山西人为摆脱贫困而选择经商之路,并以顽强的勤劳、节俭、拼搏、创新精神闯出前人未闯之路。当山西帮在黄土高原崛起后,当人们认识到进入商号、票号乃是一条安身养家的致富捷径时,家人在为子弟择业时自然是把资质最高的送入商号、票号,甚至奔走请托,唯恐选录不上。但并不是不重学,所谓资质高的,都是先经过私塾学习,学而优者才会被录用,所以进入贸易一途的俊秀子弟并非学而无术的庸碌之辈。因此确切地说来,山西人的习俗是“学而优则商”。至于中材以下始令读书,也不是轻视学业,而是把资质较低而心地忠厚的子弟托付于师门,寄希望于继续接受教育,读书明理,造就有用之才。

    在祁县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生子有才可作商,不羡七品宝堂皇”。学而优者首先送入商途,而不选择仕途,这是山西习俗观念中的核心。如果晋商后继乏人,那又如何去谱写数百年的创业史呢?山西商人的发展影响到山西习俗观念的转变,而重商重学的习俗观念又反过来保证了山西商人对人才的需求。

    山西商人中,从明至清有大量亦官亦商的家族,如明代张四维官至内阁要员,其父亲、叔父、兄弟皆入商途;王文显弃儒经商,其弟却入仕为官;清代渠本翘仕途通达,由举人而进士,是继张四维、阎若琚之后商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