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重估中国市场(1)(1/2)

    中国市场正在呈现出比任何国家单一市场更为复杂的特征,经历了投资布局并初尝盈利的跨国巨头们需要在复杂多变的新环境中重新接受考验。

    《中国:外企的福地还是墓地?》——请注意,这并不是一篇20世纪**十年代西方媒体上常见的报道,恰恰相反,它出自2005年2月18日的英国《金融时报》,一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严肃财经报纸。

    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中国对于经济全球化、对于跨国公司的重要意义。它是全球经济增长最迅猛的地区,它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甚至超过了美国),它现在是新的“世界工厂”,看看眼下这些甚嚣尘上的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争论,就该知道它的竞争力对于美国、日本、欧盟有多大的杀伤力。毫无疑问,它也是绝大多数财富500强企业眼中的必争之地。

    但问题在于,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个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环境的复杂程度、变化的迅速程度。相比于艰苦困难的20世纪90年代,今天在华跨国公司的境遇已经大为好转,许多公司的利润在飞速增长。但相对于他们对于中国的期望和巨大的投资,现有的回报显然还不能让他们足够满意。

    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盈利状况高度集中。来自美国商会的数据,2003年,约12家美国公司占了至少一半的在华利润,他们认为,其中三大汽车制造商占了1/4。通用中国公司一家在2003年就赚了4.37亿美元。

    这样的横财往往是短期的。移动手机制造商在21世纪前10年之初获得了巨额利润,不料此后就因本土公司的竞争而利润剧减。汽车制造领域似乎也正发生类似的情况,产能大幅增加和需求低迷导致价格大跌。“偶尔会有若干缝隙,从中流出巨大的利润,但整个经济体并未制造出大量利润。”《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总编乔·斯塔威尔(Joe Studwell)说。

    幸福的家庭总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看那些手风不顺的大牌公司,大众汽车、欧倍德、甲骨文、沃尔玛、丰田、西门子移动等等,这样的名单可以列出长长一串。

    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市场环境的复杂多样、不讲规则的丛林竞争、严苛善变的政府管制、知识产权得不到充分保护、资本市场不够开放、日益高涨的成本……如果私下交流,几乎每个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裁们都能倒出一肚子苦水。但这是在不能撤退的中国,谁也不敢将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拱手出让。

    归根结底,学会在中国赚钱,首先需要学会正确地理解中国市场。现在,是我们静下心来反思的时候了。“跨国公司除了生产销售产品外,还必须对中国市场能发生的任何情况做出评估。”WYSE亚太区总裁胡柏林说。这是一家生产网络设备的跨国公司,而胡先生亦先后担任过甲骨文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华北区董事总经理,甲骨文在前一段时间因为高层人事更换,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市场。

    事实上,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已经逐渐呈现出比其他任何国家单一市场更为复杂的特征,除了地域差异越来越明显、消费者习惯越来越多样化之外,横亘在跨国公司面前的难题还包括:难以琢磨的地方政府政策、不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