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8节 下雨前要买的伞(1/2)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这是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的名言。如果把危机比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预防就是我们企业事先要买的雨伞。可以说,未雨绸缪,超前预防潜在的危机本身就是最好的公关。

    对于企业而言,预防危机的难度在于危机的先兆可能很细小,非常容易被忽略,也可能出现的频率很高,以致麻痹了决策者的神经,还可能从先兆出现到危机爆发的时间极短,企业无暇顾及。因此,危机的预防机制和危机意识的培养要从企业创办的那一天起就着手进行,伴随企业的经营而长期坚持不懈,那种危机出现后才急着去寻找解决的途径,把危机管理当作一种临时性措施和权宜之计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没有危机意识,单纯的“硬性危机防预体系”是无力的,超前的、无形的、全面的危机意识才是企业危机防范中最坚固的防线。

    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会关注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可是,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让他们认识到企业随时可能有危机,人力资源、行业、产品和服务等各方面随时可能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其次,树立危机意识,不仅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而且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这就要对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危机教育和培训。这既包括对职工进行普及性的教育如安全教育、居安思危的观念教育,也包括具体应对措施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以结合工作岗位对职工进行培训,使职工掌握与自己岗位有关的危机管理的专业知识,明确危机一旦发生,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这样既可以增强职工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可以为企业及时处理危机赢得时间。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危机是“防不胜防”的。此时企业的第二道防线应及时发挥作用,即果断采取措施,把潜伏的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一般而言,除了一些自然灾害、火灾等非人为危机外,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演进过程,先是由失误而形成危机隐患,由隐患而形成为危机“苗头”,由“苗头”而发展演变为危机。优秀的管理者和公关人员不会坐视危机恶化发展,等危机爆发出来后才着手消除工作,而是着眼于消除隐患,将熄灭危机“苗头”作为危机管理的首选之责。

    熄灭危机“苗头”需要企业有一双能够发现危机的“火眼金睛”,在现代企业中,这双“火眼金睛”就是是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并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危机监测。即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搜集有关企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

    二是危机预测和预报。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危机监测与预报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企业进行危机预控和处理危机的基础与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收集和整理信息,选择适宜的方法作出判断,以赢得危机处理的时间。

    三是危机预控。指企业应针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