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0节 来不及喘气就已窒息(2/2)

   1993年下旬,接连几天,每天市场价格破纪录地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入帐工作都积压起来。因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到发现各种错误时,里森在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将近170万美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瞒这些失误。到了1994年,里森对损失的金额已经麻木了,“88888号帐户”的损失,由2000万、3000万英镑,到7月已达5000万英镑。到了此时,他已成为其风险操作的傀儡。他当时能想的,是哪一种方向的市场变动会使他反败为胜,能补足88888号帐户的亏损,便试着影响市场往那个方向变动。但市场走势与他的操作完全相反,1995年2月23日,里森带来的损失达到8.6亿英镑,是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及储备金的1.2倍。

    一个错误的帐号,一个不知名的毛头小伙子,在巴林银行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巴林银行送进了坟墓。

    ◎是里森错了,还是巴林错了?

    巴林银行集团破产的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各地股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英镑汇率急剧下跌,对马克的汇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但由于巴林银行事件终究是个孤立的事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也只是局部和短暂的,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就巴林银行破产事件本身来说则是发人深省的。透视整个危机事件,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 制度漏洞是最大的潜伏危机。从制度上看,巴林银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一般银行都许可其交易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部位,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暴露出过多的风险,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而且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及时掌控。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事实上,在里森抵达新加坡前的一个星期,巴林内部曾有一个内部通讯,对此问题可能引起的大灾难提出关切。但此关节却被忽略,以至于里森到职后,同时兼任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如果里森当时只负责清算部门,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曾派人调查里森的帐目。事实上,每天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每天都有明显的记录,可看出里森的问题,即使是月底,里森为掩盖问题所制造的假帐,也极易被发现——如果巴林真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当时,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但这5000万已被挪用来补偿“88888号帐户”中的损失了。巴林银行查了一个月的帐,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帐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帐户中并没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

    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曾经在1994年3月有过一段评语,他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的巴林董事长付出的代价之高,也实在没有人想象得到吧!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便是巴林在1994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示5000万英镑的差额后,仍然没有警惕到其内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在发现问题至其后巴林倒闭的两个月时间里,很多巴林的高级及资深人员曾对此问题有过询问,更有巴林总部的审计部门正式加以调查。但是这些调查都被里森以极轻易的方式蒙骗过去。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为:“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已经发函给巴林总部,提出他们对维持“88888号帐户”所需资金问题的疑虑,但银行总部并未给予重视。

    · 恣意信任是危机发生另一个重要原因。从金融伦理角度而言,如果对所有参与“巴林事件”的金融从业人员评分,都应不及格。尤其是巴林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的两个月前,即1994年12月,在纽约举行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巴林的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里森在事后说:“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犯罪级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