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6节 危机最易发生的时候(2/2)

巨人集团辉煌的一年,一月份,巨人集团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西安、武汉、沈阳、香港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员工增至190人。12月,巨人集团发展到290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当时可谓风光无限,一时无二。

    1993年底,由于国际电脑公司的进入,中国的电脑业逐渐步入低谷,巨人集团也受到冲击。当时的巨人集团掌门人史玉柱为了寻找新的产业支柱,开始迈向多元化经营之路,由于1993、1994年,全国兴起房地产和生物保健品热,巨人也开始进军生物工程。如果巨人在这个领域深入开拓,或许也会成功,但是,史玉柱在1993年开始的生物工程刚刚打开局面但尚未巩固的情况下,又毅然向房地产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发起了冲击。

    1994年初,巨人大厦动土,计划3年完工。史玉柱当年当选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巨人大厦最初设计是30层,后因头脑发热一改再改,从38层蹿至70层,号称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所需资金超过10亿元,这对于当时仅有1亿资产规模的巨人集团来说,单凭自身的实力,根本无法承受这项浩大的工程。对此,史玉柱的想法是:1/3靠卖楼花,1/3靠贷款,1/3靠自有资金。但令人意外的是,大厦从1994年2月破土动工到1996年7月,巨人集团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来支撑。

    在外界看来,此时的巨人依然是风采依旧,1995年,巨人推出12种保健品,投放广告1个亿。史玉柱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然而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巨人集团自身的弊端一下子暴露无遗。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巨人集团危机四伏。

    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国内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媒体“地毯式”报道巨人财务危机。不久,只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停工。巨人集团虽未破产但已名存实亡。

    失败后的史玉柱总结了巨人失败的四大失误,涉及到了投资、资金结构、管理、企业文化,却单单没有提到危机意识。毫不疑问,巨人的失败与史玉柱的个人危机意识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不能说史玉柱没有危机意识,但是他的危机意识在当时还不够超前。

    巨人大厦本应成为史玉柱成功的一座丰碑,却把他拖进一场深重的灾难。巨人大厦动工那年,史玉柱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可以说是吉星高悬,然而巨人大厦埋下的却是个“重磅炸弹”,最后竟然殃及“大本营”。仔细研究一下巨人由盛及衰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致命的弱点,这就是一帆风顺使他过于自信,头脑发热,好大喜功,把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现实,动辄追求轰动效应,却偏偏忘了可能由此带来的危机。如果巨人集团的巨人大厦不去争什么“中国第一楼”,而是量力而行,那么今天的史玉柱会是另一番风采。

    应该说,史玉柱的失败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而是相当一批企业的缩影。总结上面的案例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成功的时候就是危机容易发生的时候,柯达的成功在于其领导者在成功时依然有危机的意识,而巨人的失败证明了没有危机意识的成功就等于在与失败同行。而两者都可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在成功的时候,对危机没有清醒的意识,一个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走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