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988:“蛇口风波”(2)(1/2)

    8月27日,李燕杰等同志又以“北京师院青年教育研究所”的名义,写了一份题为《关于“蛇口风波”报道群众来信来访情况综述》的材料,报送中央领导机关并扩散到社会上。

    这份6000多字的材料分为两大部分:“一、对《人民日报》的做法普遍表示不理解。” “二、对蛇口某些人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材料最后说:“李燕杰、曲啸、彭清一同志认为,对‘蛇口风波’有不正确看法的同志,包括新闻界的同志,绝大多数是因为未能全面客观地了解‘蛇口风波’的真相。对这些同志,他们完全予以谅解。但,确有少数人在有意歪曲事实,制造混乱,对这种人必须予以揭露。”

    9月7日,《人民日报》派人到北京师范学院看望李燕杰三人。

    9月12日,《人民日报》在《关于“蛇口风波”的议论》专栏中发表了李燕杰、曲啸、彭清一三人的文章《我们到底讲了些什么》,说是要“把事实向广大读者做进一步的说明”。

    9月14日,《人民日报》在最后一期的议论专栏里编发了来自《人民日报》内部的两种意见,并加了题为《没有结束的结束语》的编者按。

    但“青年导师”对《人民日报》的平衡做法似乎还是极不满意。

    袁庚为什么受到最猛烈的攻击

    各报刊纷纷为袁庚“不允许在蛇口发生以言治罪的事情”这句名言叫好。

    9月7日,吴希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袁庚的“保护”说》后,又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为袁庚叫一声好》。她在指出袁庚的可贵之处后反诘道:“‘上了材料’并‘报了上去’,如果是正常的下情上达,何以‘要加以保护’?”

    一位名叫乐钢的中国留学生从美国来信为袁庚“保卫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的神圣权利”感到鼓舞,认为他的两点意见,应视为《答问录》以至整个“风波”的主题。“风波”争论的核心则是姓“社”还是姓“资”,彭清一以此为轴心,将美国西部与蛇口对立,这种“两分法”,从理论上讲,脱离当代中国以至世界的实际,仍是“社会主义的草”与“资本主义的苗”的旧曲新唱。

    著名作家陈国凯则说,袁庚此话,可以立碑!

    但这句话也让袁庚遭遇到了最为猛烈的攻击,一份落款“北京师院青年教育研究所”的名为《关于“蛇口风波”报道群众来信来访情况综述》指责他:

    ——袁庚的言论和做法实在令人吃惊……会把蛇口青年引向何方;

    ——这位老干部太开放了;

    ——他学习外国走得太远了;

    ——他是对青年哗众取宠;

    ——袁庚的表态与“文革”中表态支持造反派的角色如出一辙。

    李燕杰则因此质疑袁庚的人品:“袁庚是个不择手段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