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寻找快乐(2/2)

主流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永远不晚。”

    “后悔莫及”和“永远不晚”这两个看来似乎是对立或矛盾的调查结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是一枚金币的正反两面。

    “后悔莫及”,可以说是对人生向后看的调查结果,它忠告世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永远不晚”,可以说是对人生向前看的调查结果,它忠告世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些忠告,是老人们用时间、成功、幸福以及汗水、失败、痛苦等为代价才换来的,是老人们用大半辈子的生命为代价才换来的,因而都是极其宝贵的忠告。

    看来,一个人是不是真正衰老,不能只看他的年龄,只看他的身体,更要看他的心态。青春并不一定只属于满头黑发的人,也未必随着白发的增多而消逝。青春就是思想不老。只有保持心理的青春,才能永葆生命的青春。

    只争朝夕、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年轻。

    华思的葬礼

    赫伯特·华思是个卖家用杂货的小贩,身高只有1.5米左右。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孤零零住在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里斯市北区一幢整洁的木屋里。

    华思27年来一直挨家挨户兜售杂货,每星期至少有6天在街上奔走。

    他从不强人所难,不管你买不买东西,总是彬彬有礼,一定说声“谢谢”。

    布垫是他邻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织的,他替她卖,但是从不拿佣金。

    他常常替人家扫树叶、铲雪,而且做这类吃力的工作时也总是尽心尽力。

    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自尊自重,自食其力,从不求人,从不向人要什么。

    1968年他70岁,他给自己挑选了一具灰色棺木,并预付了丧葬费用。

    华思的一生问心无愧,但是他一直担心将来死了没有人送殡。

    1971年2月1日,73岁的华思不幸去世。

    两天后,停尸所一位执事给牧师打了电话,说华思没有亲人,尸体也没有人认领,希望牧师去主持葬礼。

    2月3日上午,气温在冰点以下,天色阴沉,还刮着风,眼看就要下雪了。牧师离开教堂到坟场去,心想:“谁会来出席华思的葬礼呢?也许最多只有五六个人,敷衍过去算了。”

    牧师的车开到离公墓还有两个街口处就被堵住,无法前进。他只好绕道从另外一个入口进去。牧师刚刚进入墓地,感到十分意外,这里竟然人山人海,职员们在拥塞狭窄的道路上指挥车辆。可是牧师怎么也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知名人物在今天下葬。

    男女老少,穷人阔人,9点钟就陆续来到坟场,比预定举行葬礼的时间足足早了一个钟头。貂皮大衣、喇叭裤及破旧布袄混杂在一起。穿制服的军人和穿深色衣服的商人,在面积220公顷的公墓里大步走向华思的墓地。老年人,有些还拄着拐杖,拖着疲乏的双腿一步一步地前进。卡车司机、计程车司机和送货工人把车停在公墓外面,步行将近1公里到达墓地。年轻的母亲抱着小宝宝,惟恐小宝宝受到凛冽寒风的侵袭。

    公墓经理说:“坟场方面没料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参加葬礼。我们全体职工都出动了,设法维持秩序。但是没有用,光汽车就不少于600辆。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停在更远处的地方,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无法驶近坟场,而无奈地离去。”

    牧师只能步行到墓穴旁边,此时才恍然大悟:这些人原来都是来给华思送葬的。

    华思一生助人,自食其力。他只希望自己下葬时有几个人来送丧。他施舍的恩惠,远远超过他的希望。

    10点半钟,雪片纷飞,牧师缓缓扫视了周围的逾千群众,讲了一篇简短而真挚的悼词:“华思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有这么多朋友。世态炎凉,人对人有时漠不关心。不过今天,上帝一定很高兴。”

    祈祷结束,群众还是依依不舍。好人得到了好报,陌生人变成了朋友。这大概就是“上帝一定很高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