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道德的“格”式化问题(2/2)

病态的需要,是一种发了疯的需要。你饿了,需要一碗米饭,这理所当然。但**却是不可理喻的,你想要一万元钱,某一天你得到了,可就在你得到的那一刻,**会让你想要更多的钱。于是你想要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千万元……永无止尽,直到你彻底崩溃。

    **甚至会剥夺你的需要。你需要吃饭,可**剥夺了你吃饭的权利,为了身材苗条它迫使你拼命节食。你需要睡觉,可**剥夺了你睡觉的权利,为了追求成功它迫使你拼命工作。你需要轻松,可**剥夺了你轻松的权利,为了占有它迫使你绞尽脑汁地巧取豪夺。

    需要是一种健康的生理反应,**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需要是容易满足的,**却不容易满足。需要是为了满足生命的成长,**却在伤害生命的成长。但奇怪的是,人们总是为了满足**而剥夺自己的需要,结果就常常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的境地。

    朱熹的道德成功论在用道德的名义剥夺你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的自我成功论在用**的名义剥夺你的需要。事实上,孔子很早就警告过人类,他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的需要着想,就会让生命遭受到天诛地灭的厄运。

    需要是美丽的,**是丑陋的。通过这样的“格物致知”,你就能够像王阳明那样,辨别出需要与**之间的差异。你只是需要,像花儿需要阳光那样需要,像树苗需要土壤那样需要。你体验着生命此时此地的存在,你满足着生命此时此地的需要。你吃饭,不是为了将来。你活着,也不是为了将来,而是为了现在。

    现在是真实的。你真实地活着,不再受到**的迫使。你自自然然地生,自自然然地死,自自然然地需要,自自然然地享受这个世界,一切都变得那样美好。从你悟道开始、直到你的**老去,你都将是明确的、自由的、快乐和充满了爱意的。你与生命已经合二为一。

    明嘉靖7年,王阳明病故。临终之前,他的家人、好友和学生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微笑着说:“我享受了我的生命,我的心灵充满光明,你们还要我说什么呢?”

    王阳明是一个真正理解了孔子的学者,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令人欢欣鼓舞的转变。从表面上看,王阳明似乎去世了,但他的生命并没有消失,而是用另一种形式存在着。尽管现在的科学家还无法解释这种神奇的生命现象,但未来的科学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真相。

    按照“能量守恒定律”的说法,能量是不生不灭的,只能从一种能量转换成另一种能量。生命意识也是一种能量,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生命意识转换成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