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3篇 用间(3)(1/2)

    不听生间言刘邦兵败白登

    汉高祖七年,韩王信(不是名将韩信)造反,刘邦亲自领军讨伐。兵到晋阳时,听到韩王信打算和匈奴联手攻汉的消息,刘邦大怒,打算攻击匈奴,便派人去察看匈奴虚实。匈奴人故意把精壮士卒及牛马藏匿起来,使者前后探察了十次,发现匈奴只有老弱残兵,便回报说匈奴不堪一击,刘邦不放心,又派大臣刘敬再探察。刘敬回来向刘邦报告:

    “两国交战前,一定显现壮盛的军容以张扬兵威,但臣下看到的却是一片老残羸弱,这一定是匈奴的诡计,背后恐怕有伏兵,臣下以为,此时不宜攻击匈奴。”

    这时,汉朝大军离匈奴已不远,形势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刘邦痛骂刘敬:

    “你这个齐地混蛋,当年以口舌得官,现在又来败坏我军士气!”下令把刘敬关起来,然后挥师匈奴。没想到,刘敬的观察是对的,情报是正确的。刘邦果然中了匈奴的埋伏,在白登被包围了七天;好不容易在陈平的奇谋下才逃出包围。

    刘邦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刘敬赦免并封侯,还向他致歉:

    “我不听先生的话,以致被围困,我已将先前传回错误情报的人斩首了!”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军队之中,最亲信的关系,莫过于上司与间谍之间。

    间谍工作本身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做什么工作,不能让人知道,否则戏唱不了。

    间谍个人的身份具有极强的隐密性,是什么立场,不能让人知道,否则命保不了。间谍身负重责大任,军队存亡,战争胜负,很可能系于间谍工作成败,上司有必要牢牢掌握间谍动向。

    就因为间谍的角色太重要,甚至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角色定位与任务指派时,往往会在极具私密性的环境下进行,以凸显间谍角色的重要性与任务的关键性,借此坚定间谍的向心力与达成任务的决心。

    赏莫厚于间:

    信念、荣誉感与爱国心是间谍达成任务最大的动力,但未必对每个人都适用;这时,不妨再给一个更能激发动能的诱因——厚赏。

    趋利避害是人类普遍的特性,所以,利益是行动最大的诱因;利益越大,驱动性越强。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管多困难的任务,只要给足了诱因,就会出现相对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