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8节 稳健的财务管理(2/2)

于是,我们在非常仓促的情形下创业,初期的目标,是设定在新兴的微处理器市场。

    当时,我们都非常看好这项产品。若说发动机是机器的心脏,那么,微处理器就是机器的大脑。发动机的发明带动了工业革命,可以预见微处理器的问世,也将是工业发展史中另一个转折点。我们有感于台湾因为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积弱不振,这一次无论如何不能再错失机会,因此希望能在岛内推广微处理器技术。

    由于有荣泰的工作经验,我已算是岛内第一个深入了解微处理器的管理者。1974年,我曾邀请工业技术学院谢清俊、蔡新民等教授到荣泰上课,让从未学过电脑的工程师对电脑数字式架构有所了解。为了磨炼大家,还特别请老师用英文上课。当时,林家和以及黄少华都曾接受这个教育培训。

    另一个创业伙伴邰中和,也是对微处理器情有独钟的人。他原在神通电脑任职时,就负责代理英特尔的微处理器业务,由于到荣泰洽谈生意与我们相识,后来便加入创业行列。

    现在,外界常说的宏碁创办人有五位:林家和、黄少华、邰中和、我太太和我,实际上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位是原来在荣泰负责工业设计的涂金泉,一位是主修管理、英文水平极佳的沈立均(经由邰中和介绍认识,“宏碁”便是由他所命名)。我们凑足100万新台币的资本(我和我太太占50%,其他五位各占10%),以11位成员和租来的110多平方米的公寓,开始了“集体创业”的历程。

    但在创业一年之后,涂先生和沈先生便离开宏碁。他们的离开,对宏碁产生不小的冲击,却也促成宏碁集中全力发展电脑的契机。

    约法三章

    宏碁创立初期有三项基础业务,除了微处理器相关业务之外,还有涂金泉负责的工业设计,以及沈立均负责的海外贸易和代理业务,后两项业务投资小、回收快,而微处理器市场还不成熟,资金不断投入却进展缓慢,光是购买一个电脑系统就耗去75%的资本,因此收支一直无法平衡,整个公司几乎是仰赖其他两项业务维持。涂、沈两位可能是觉得划不来,便离开公司。

    这两位的离去,同时也带走了工业设计业务,与净利极高的电话机接头插座订单(后来变成台湾重要的外销产品),而其余五人则继续经营微处理器。虽然并不十分确知市场在哪里,但我们都相信微处理器是有前途的。

    在创业之初,我们进行过多次沟通,并约法三章。

    第一,万一公司撑不下去,就先由少数人留守,其他人到外面找工作,让公司可以继续经营。在这个阶段,其余伙伴的薪水打八折,我的薪水(月薪3万元)打对折,我太太有两年未支薪,以便降低费用,让公司撑得久些。

    第二,创业初期由我做主,但必要的时候,如果我的领导能力或财力不足,就要找其他人才来领导公司。

    第三,虽然我和我太太拥有公司一半的股权,但若是我的决策遭到半数伙伴反对,就可将其推翻。

    也就是说,在合作之前,我们就建立了将公司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组织原则,并宣示宏碁不走家族企业路线与尊重小股东的决心。

    这些默契为宏碁往后的组织调整奠定了互信的基础。后来,我们从IBM邀请刘英武担任总经理,刘先生辞职之后,由第二代经营者主导各事业群,创业者退居第二线,接棒过程都很平顺,可以说这是因为从创业第一天就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们很早就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基本信念:台湾产业要升级,非得走研发、自创品牌及国际营销路线不可,否则长期的竞争力与稳定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这几类人才的投资,绝不能省。

    现在回想起来,宏碁投入了许多心血培育人才,除了奠定宏碁健全发展的根基之外,外流的人才在业界都有杰出的表现,也算是宏碁对整体产业的贡献。

    自创品牌几番波折

    在宏碁创业初期,台湾微处理器市场仍是一片荒地,开发市场格外困难。受限于财力,我们从贸易与顾问业务切入市场。

    要靠顾问业务赚大钱并不容易;但借此维持开销,积累经验,并不成问题。前五年,我们就替岛内外客户设计了40件微处理器的应用产品。值得一提的一笔生意是1980年由诚洲电子委托设计的终端机(由明总经理李耀执行),这也是台湾第一项大量外销的微处理器应用产品。

    当时,大同、东元等公司也都在开发终端机,但却无法商品化,而诚洲董事长廖继诚与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敢先投资数百万元开发模具,且具备立即大量生产的能力;其他不敢投资模具的公司,只能先以手工制作样品,如果客户下订单,必须三至六个月后才能批量生产,基于时效与商品化能力的考虑,客户自然选择了诚洲。

    另一方面,当时宏碁规模虽小,但却具备实时掌握新技术与材料信息的能力,所以设计出来的产品、材料的质量与成本都优于其他公司。双方优势的结合,让诚洲打响了台湾信息产品大量外销先锋的名声。

    在这笔交易中,我们改变计价方式,以过去成本加上些许利润,变成先收成本费,后加权利金(依销售数量计费),初期收入较少,也要承担市场开发失败的风险,结果诚洲终于成功,我们的收入也比预期的多很多,对日后发展帮助很大。

    那一回,我曾计划为诚洲打品牌,并且已经签订独家外销总代理合约,但是他们希望从事数量较大的代工(OEM)业务,因此只好将计划搁置。其实,创业的前五年,宏碁就有意帮大同、东元等公司打品牌,但迫于现实,这些公司都极需大量生产的订单,而且自创品牌需要较大开销及长期的耕耘,当时他们意愿都不高,我们也只得放弃。

    直到1981年宏碁推出“小教授一号”电脑学习机,我们才以自己开发的产品,圆了自创品牌的梦,成功地打开了国际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