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引言(2/2)

接着轻快地走开了。

    几年以后,回想那天的情景,西格尔认识到他错了,那颗杀死利文的子弹也杀死了他,同时也杀死了伊凡·布斯基和迈克尔·米尔肯。

    这颗子弹击退了企业收购的狂热,打碎了华尔街历史上最喧嚣的圈钱狂潮,暴露了金融界前所未闻的最大的犯罪阴谋。“贪婪的年代”可能还得四年才能寿终正寝,但这从1986年5月12日起就命中注定了。

    这场发生在全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中的犯罪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其数量到底多大、范围究竟多广即使现在都很难说清楚。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重大的金融犯罪,如从“列车大盗”到股票操纵阴谋,这些犯罪直接促使了国家各种证券法律法规的出台。但是,任何具有可比性的金融犯罪与这场犯罪相比都相形见绌。在这场犯罪活动中,犯罪分子的非法收益数量之巨,大多数外行人都难以理解。

    丹尼斯·利文是一条小鱼,承认在内幕交易中非法所得1260万美元。伊凡·布斯基被罚没1亿美元,现在没有人敢说这个数字接近他几年来非法收益的总数。还有迈克尔·米尔肯,他的犯罪活动比单纯的内幕交易更复杂,更独出心裁,也更为野心勃勃。1986年,米尔肯从一家多年参与非法活动的企业获得5.5亿美元的薪水和红利。当他最终对六项重罪供认不讳时,同意交纳6亿美元的罚金,这个数字比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一年的预算总额还要大。

    这些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以米尔肯为首的犯罪活动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是因为它规模大、影响深。在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上的金融犯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几乎每一个被控参与丑闻的被告都耿耿于怀的是,只挑出一个人给予治罪而许多其他犯有同样罪行者却逍遥法外是不公平的。对犯罪活动沉默不语,任由它在华尔街上滋生蔓延,甚至在最富有、最受人尊重的金融机构里肆意猖獗,这是对许多犯罪分子的庇护。不幸的是,这种现象现在仍然存在。

    然而,只注意犯罪者的非法所得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这场犯罪浪潮中,所有有关公司的所有权都易人了,并且通常是被迫在没有见证的情况下快速易人的。那些曾经家喻户晓的公司,如卡内申(Carnation)、比阿特丽斯(Beatrice)、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和戴蒙德—歇姆洛克(Diamond  Shamrock)等,在非法收购中永远地消失了。

    其他公司,如尤纳考(Unocal)公司和联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公司,虽幸存下来却元气大伤。数千工人失业,许多公司债台高筑,甚至破产或重组。债券持有人和股民们损失惨重。酿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不只是贪欲,而是贪欲与市场权力的合谋,这种权力超出了自由市场正常监控的约束,或超出了法律法规威慑的约束。

    这些犯罪活动不仅是对金融市场的破坏,而且是对国家法治能力和司法制度的挑战,从而也是对构成文明社会基础的正义感和公平竞争的挑战。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如果真有人认为自己有钱有势,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些人可以在80年代中期的华尔街上找到。如果在美国,金钱可以买到正义,米尔肯和德莱克赛尔愿意这样做,而且就这样做过。他们斥巨资聘请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律师和公关顾问,并成功地在很大程度上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对犯罪者的控诉上移开,使审判反而成为对政府律师和检察官的审讯。

    但是,在政府律师们的辛勤努力下,犯罪分子们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些政府律师们在报酬低而工作量大的条件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勇揭丑闻,特别是曼哈顿美国检察官办事处的查尔斯·卡伯里和布鲁斯·贝尔德,还有证交会的执法主任加里·林奇。不过,他们的努力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十年的执法不力使得华尔街上犯罪活动充斥,有时他们穷于应付,导致有些犯罪分子漏网。但是,他们毕竟使要犯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重新恢复了证券法律的威严,这是一个压倒一切的胜利,也是美国司法制度的胜利。

    本书详细记述了金融大盗们的故事,他们是怎样一步步地主宰华尔街的,是怎样到达财富、权势和名望的顶峰的,以及是怎样东窗事发并受到法律制裁的。尽管这些罪犯在检控过程中引起了公众的密切关注,但本书的内容很多是没有公开过的。米尔肯、布斯基、西格尔和利文通过认罪减少检控,并回避全面公审。本书是根据四年多的报道工作写成的,包括进行大量的采访,核查众多的文件记录,查阅大陪审团审讯文本,参考律师访谈录和各个参与者的记录。在一个据称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歌功颂德的时代,本书记载的故事展现了美国金融市场是如何从内部开始腐烂和如何遭到犯罪分子破坏的。

    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说,美国的资本主义一直在健康发展,因为每个人无论穷富,都看到了市场活动的优越性、进取、创新、勤劳和智慧。证券法律为每个人提供了追求财富的公平赛场,法律的执行有助于保护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防止市场欺诈和鼓励融资。违犯证券法的犯罪活动决不是没有受害者。当内幕交易者因行使贿赂获取内幕机密而财源滚滚时,当价格被人操纵、股票秘密囤积时,我们对市场公平的信心就会被打碎。这样,我们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