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棉花王(2)(2/2)

浦码头时只有一包,然而到1860年从美国进口的棉花已多达400万包。

    棉花的价格虽然下降到很低,达到大批量生产的地步,但是种植棉花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生产,而不是土地密集型。1850年,产棉六州的棉花种植面积只占这些地区6%的耕地,但是每英亩所需要的劳动力比种植其他农作物要多70%。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棉花很容易受杂草的侵扰,需要定期锄草。修剪棉枝是一项非常费力的苦活,但是当时南方可以找到很便宜的劳动力—奴隶,尽管他们也很不情愿干这种苦活。

    一直以来(从18世纪50年代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开始),很多人都指出,奴隶制在18世纪是一种不经济的制度。但是,奴隶能够给奴隶主带来适度的利益。当时人们认为拥有奴隶从道义说是一种耻辱,随着这种氛围的迅速高涨,像奴隶制已经在北方被废除一样,奴隶制很可能在南方会迅速消亡。当时纽约是北方惟一拥有大量奴隶人口的殖民地。但是,棉花的大量种植使得拥有奴隶十分有利可图,因为熟练劳工的工钱在1800年到内战之间上涨了20倍。

    南北战争之前,南方人很快意识到有些地方的气候不适合棉花种植的事实,他们开始贩卖奴隶,从中牟取暴利。在1790~1860年间,共有83.5万名奴隶被卖到南方新的棉花产地。

    南方大量投资于奴隶贸易而不是生产性资产。随着棉花贸易的发展,大量的财富流入南方,其他的经济部门被人们遗忘。工业在北方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移民也同样侧重于流向北方,因为那里的机会更多,甚至棉花贸易中的很多交易都是在纽约达成的。

    就像以前的西班牙,美国南方地区在19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而且越来越落后,他们紧紧守着一项虽然带来了一些利润,但越来越过时的制度。这项制度虽然为他们创造了很多的财富,但不能为他们带来多少幸福。

    等待着要发生的是一出悲剧,于是,在1861年,悲剧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