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8节 专注战略的典范(1)(2/2)

模上万亿,并且连续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因此,即使只占有2%的市场份额,也很容易做到每年200—300亿元的销售收入,而再过五六年,做到1000亿元也不是什么难事。因此,房地产业有着足够万科发展的空间。其次,这一行业由于不存在垄断性,每一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极小,因此,万科在房地产行业内做大做强,不会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

    通过20年的开发,万科在房地产业内逐渐找对了感觉。整个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厦门等沿海城市的商品住宅在悄然兴起。早期商品住宅面向的是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以及游离于体制外的三资企业白领、民营工商业主、自由职业者。这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经济收入和消费能力上却远远高于城市的平均水平,住宅开发商的产品路线只有开发高档或中高档住宅。万科地产的城市花园系列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特征为:城市住宅业,福利房的主导地位已经让位给商品住宅。以1999年的住宅市场为例:商品房的市场占有率为85%强,非商品房不到15%。因此,2000年之后,万科的市场指向很明显,目标客户就是普通人。万科对“普通人”的理解就是:不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的白领、蓝领、自由职业者和中小工商业主。这个群体是现在、未来住宅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特征是:占城市居民的大多数,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为城市的平均水平。

    万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就是超过20%的利润不做。王石在说这番话时,正是国内房地产行业的起步阶段,不少公司如果利润低于50%的项目是根本不碰的。万科不求暴利,是因为公司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暴利的东西不会长久,它同时还意味着暴利并不能成为一个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万科要在暴利面前学会赚小钱,这样才有利于它今后的竞争。

    从1988年高价拿到的第一块地开始,万科在拿地成本上就始终没有太大优势。但正是与多数房地产企业相比,在拿地成本上的相对劣势,却最终构筑了万科在房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拿地成本很高,万科只有依靠在房屋设计、营销、房屋质量、物业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与创新,以节约成本或使消费者能够接受相对高一些的价格,而这样不断努力的结果,使其开发能力不断提高。同期的众多房地产企业,却往往寻找各种途径,以求拿到便宜的土地,对于房地产开发本身却重视不够。这样长期的积累,使万科在房地产开发能力上远超出大多数房地产商。同时,由于万科一般通过公开拍卖或其它正常途径获取相对高价的土地,由此,可以摆脱各种关系资源的束缚,在房地产的发展中不易受到地域限制,很易于将其房地产开发经验复制到全国。最后,因为万科获取的土地一般位置不太好,往往位于城郊结合部,而这类地段最适合建普通白领居住的商品住宅。于是,万科决定进一步专业化,将其业务范围进一步限定为以面向普通人为主的商品住宅。这样,持续的专业化,使万科在这一领域积累了更多经验,最终形成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优势。

    2、永不进入电讯服务业/华为

    太阳的能量比一束激光不知大多少倍,却不能穿透一张纸,而激光却可以穿透一块钢板,这就是聚焦的作用。华为公司《基本法》第23条指出: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华为公司是如此专注,以至于对任何不专注的人和事都深恶痛绝。有一年,华为公司有一个新进来的大学生,洋洋洒洒的写了一份“企业发展万言书”,任正非看到后在上面批示到:假如此人没有精神病,建议开除。其实,任正非的意思很简单:请你专注于自己的职业工作。

    ●赢在专注战略。

    华为公司从一诞生起,就找到了一个中国快速增长的大市场——通信产业。中国通信业每年以上千亿、数千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市场,必然能够造就大的企业集团。虽然国内企业面对的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但这些跨国公司不可能通吃天下,政府在政策上仍然会给本土企业给予倾斜。华为老总任正非感慨地说:“华为一诞生就在自家门口碰上了国际竞争,竞争对手是拥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著名公司。要是没有国家的政策保护和扶持,华为是很容易被摧毁的。”2005年4月11日,任正非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5年度全球100名最有影响人物。《时代》周刊评价任正非“显示出惊人的企业家才能”。

    一个注册资金24000元的民营企业,能够发展成为今天的华为公司,内因必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成功,不是一个自然竞争渐进的结果,而是其战略竞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竞争是一种自发、保守、渐变的成长方式,是风险很低的、积累型的适应过程,它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而战略竞争力可以压缩时间,把智慧、想象力和积累的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精心协调的行动,以一举定乾坤的方式。

    2004年,华为公司销售额达到460多亿元,其中海外销售额22.8亿美元。目前,华为公司的产品已经进入了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350家电信运营商在使用华为公司的产品。世界排名前50家电信运营商有22家在使用华为公司的产品。预计2008年华为公司海外销售要突破100亿美元。可以说,华为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开始进入“井喷期”。开拓国际市场是企业的战略性投入,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是绝对行不通的。

    像华为公司这样的“市场新人”,要进入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的认同时间。发达国家的运营商门槛更高,先要经过一两年时间的考察才能参加他们的测试,要两到三年才能进入实验室,通过了测试才算进入了他们的供应商名单,才有资格参加招投标。而且,想靠一个合同招标一炮打响是不可能,企业在心理上和资金上都要做好持续投入的准备。

    国际性大公司代表了行业最高的运营水平,要想与他们同台竞争,只有不断提升公司自身的运营水平。华为公司从1997年开始,就多次斥巨资请IBM、普华永道等公司来帮助华为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华为公司还聘请了世界一流的管理企业,作为公司常年的质量管理顾问。华为公司全球运作的IT支持系统就是企业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关键,华为公司通过长达七年的苦练内功,才获得了与西方大公司同台竞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