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0节 沉湎诱惑的代价(1)(1/2)

    诱惑象一条在夜间闪着灵光的美女蛇,总使得不明真相的人想入非非、心神不宁,鬼使神差地犯下一些追悔莫及的错误;诱惑象美艳的罂粟花派生出的洁白海洛因,总是能释放一种魔幻效应,迷惑那些意志薄弱的人,使他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尽管诱惑的表现各不相同,但沉湎诱惑的代价何其相似!那种在美丽幻想下形成的**冲动,无不遭受着现实的严厉惩罚。这一切,尤其值得正在满怀信心地探索着成功道路的成长型企业家们认真思索。

    1、诱惑使实力企业大伤元气/长虹陷入国际化困局

    在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对国际市场直接把握的情况下贸然进入国际市场,不顾风险地盲目推行扩张战略,不仅没能分得国际市场的一块蛋糕,反而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使自己深陷经营危机的泥淖。

    2005年3月19日长虹集团公告称,2004年度预计亏损37亿元左右。按四川长虹总股本21.64亿股计算,预计全年每股亏损约为1.71元,而四川长虹的资产负债率也可能达到50%以上。四川长虹上市10年首次亏损,而且一次性亏损高达37亿元之巨,创造了中国家电类上市公司的一项纪录。长虹巨亏源于美国经销商APEX公司高达40亿元的应收帐款。

    2004年12月14日,长虹集团在洛杉矶高等法院对APEX公司正式提出诉讼,指控APEX公司从2002年起拖欠长虹货款4.675亿美元。起诉书称,APEX公司从2003年起开始以空头支票支付长虹集团出口到美国的电视机产品,全年共签付空头支票37张,总计7000万美元。起诉书还要求对APEX公司的财产及经营情况进行核实。由于APEX公司现有资产不足以抵偿所欠长虹的款项,因此即使诉讼成功也难挽回长虹的损失。根据对APEX现有资产估算,长虹可能收回的资金在1.5亿美元左右。因此,长虹即使赢了官司,只不过是赢了面子问题,不一定能解决实质问题。

    当年,长虹集团一家的出口量占到中国彩电出口量一半以上,其中90%以上依靠APEX公司完成。借助APEX公司的营销渠道,长虹彩电不但进入了美国沃尔玛等大型连锁店,而且销售呈现爆发式增长,仅半年多时间,长虹在美国市场销售彩电达320万台。虽然长虹彩电在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前,长虹董事长倪润峰等高层都曾前往美国,做过为时不短的市场考察和调研。但长虹最终选择了把美国市场的销售业务全部交给APEX公司。长虹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彩电用的是APEX公司的营销渠道和APEX品牌,其在海外分销的棋局中仅仅扮演了一个打工仔的角色。相比之下,APEX公司却能旱涝保收,获利丰厚。

    为了大规模拓展美国市场,长虹集团拿起了其在国内市场上的杀手锏——超低价销售。由于有长虹这样一个低价彩电供应商作为后盾,APEX公司在美国采取的是狂轰滥炸式的超低价营销手法。美国《财富》杂志曾有报道称,平均每4个美国家庭就有一台APEX品牌的家用电器,因为“它的产品单价可以比同类产品便宜30%到50%”。更可怕的是这还招致美国竞争对手的关注和记恨,最终引发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彩电征收反倾销税。《纽约时报》曾载文指出,美国有关公司和国会议员正在密切关注长虹遭欺诈案的进展,该案有可能引发新一波对中国彩电和电子产品反倾销诉讼的浪潮。长虹的超低价策略虽然提高了自己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实际上却牺牲了中国彩电行业的整体经济利益,总的看来是得不偿失。

    在没有国际市场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企业想取得成倍的销售增长,只有一种可能——价格低得惊人或只付货不收款。长虹为了打开美国市场,一直以倾销价格向美国推销彩电。因此,长虹在结算方面给美国经销商APEX公司提供了许多方便,比如可以长期延期付款、可以赊销等,这就给APEX公司可以拖欠货款的机会。是终也就导致了在案例开篇中描述的状况。

    实际上,APEX并非与长虹一家玩过这样的游戏。与APEX合作过的宏图高科、天大天财等中国企业的遭遇都如出一辙。2001年,曾打算与APEX公司攀亲的厦华公司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了解APEX公司的信用度情况,得到的回答竟然是“APEX公司的信用度为零”和“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为APEX的货物提供保险”。 几年前,APEX公司也曾与李东升在一起探讨TCL产品通过APEX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但是当时李东生对APEX提出的一些条件并不满意,特别是觉得赊销的方式风险太大,再加上APEX以前与一些中国合作伙伴发生过拖欠货款纠纷,所以TCL就没有与APEX进行合作。

    在长虹集团这场危机后面,可以清晰地透视出在国际化的诱惑下,国内企业盲目扩张海外业务的经营弊端——轻信、大意、侥幸、追求虚名和缺少风险内控措施。长虹被骗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国际扩张战略的失误,是国际化诱惑的惩罚。

    2、诱惑使行业新星黯然陨落/利达行梦断玫瑰园

    为了追逐暴利,贸然进入自己并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最后不仅铩羽而归,落入破产境地,连自己的主业阵地也丧失殆尽。

    1984年,香港人邓智仁与朋友合办了一家名为利达行的代理行(又称L&D)。起初,利达行只是经营小块广告。随着房地产业的复苏,凭借邓智仁对房地产市场的敏锐触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