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江湖中国 > 费孝通描绘关系:一枚石头扔进湖塘

费孝通描绘关系:一枚石头扔进湖塘(1/2)

    凡组织必有自己的结构。单位有单位的结构,政党有政党的结构,公司有公司的结构,帮会有帮会的结构。譬如公司,一般都有治理结构,通常有图示贴在办公室,上面是董事会,下面是总经理,再往下是部门,最后是业务员。欲与组织打交道,首先必须了解组织的结构。搞关系也一样,想搞好关系必先在脑子里有一张蓝图。关系网是江湖的一种组织,它也有自己的结构、原理和规矩。

    关系网和帮会团伙,这两种模式都是从古典社会家族组织蜕变而来,只不过蜕变的路线、方向各不相同。在关系网里,大家虽然不具亲缘关系,但具有与家族组织类似的相处之道。关系网与家族组织进行类比,类似特性有三条:(1)亲疏,(2)上下,(3)内外。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梯度格局,提示了等级性和异质性的普遍结构,无怪乎费孝通设计一个“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社会,尤其家族为核心的乡土社会。往大里说,西方社会学提炼不出这个“差序格局”,因为那里不具有典型的社会学所谓的特殊主义原则,这是中国社会的特产。西方社会是一个普遍主义的、均质性的社会。

    说到中国民间社会,尤其是乡间社会的模式,不能不提费孝通的理论。在五十多年前,费孝通著的《乡土中国》①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一次提出一个有关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型,叫做“差序格局”。其大意说:中国乡村人际关系具有特定的结构原理,用图像来表示,就像一枚石头扔进宁静的池塘,泛起一圈圈涟漪:涟漪外形酷似一圈圈同心圆,以自己为中心,一层一层向外推,向外扩散。这个同心圆图式有三个要点:(1)中国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外在的别人、有形的团体或国家为中心。(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均等,有亲疏之分。所谓圆圈,便是由自己某层亲密关系们组成的一串点,越是靠近中心,越是亲近;越是远离圆心,关系越疏远。(3)个人与每一圈上亲疏不同的人际关系,都有特定的伦理规范和各自不同的相处之道,方式规则各不相同。

    这个模型提出大半个世纪了,始终都是本土社会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的理论完全取代它。这实际上也反映了社会学者对乡土社会的认识,在理论上没有进步。

    费孝通研究的是乡土社会的格局,即定耕农业社会的构造。与之相比较,本书讨论的是江湖社会的组织结构,尤其是关系网的结构。前面说过,江湖社会是从乡土社会(定耕农业社会)蜕变而来,家族的封闭团体结构蜕变成近代江湖会党和教门,家族里的人伦关系蜕变成了超出家族的人际关系网。江湖的两种形态——帮会和关系网都与家族模式有关,异质而同构,尽管成员不拥有亲缘关系,但结构和操作方式在某一侧面类似,道理相通。家族是各种江湖的通用摹本。

    差序原理,用通俗话说就是亲疏二字。亲疏原理不仅适用乡土家族社会,同样适用于江湖,适用于关系网。家族里有亲疏,关系网更有亲疏。搞关系,最讲亲疏。有三个档次——“关系特铁”,“关系一般”和“没有关系”,是人们通常表述关系亲疏的三个等级。除此之外,江湖社会不仅有亲疏,还有“内外”——自己和任何外人,以及“上下”——上人和下人,交往规则极其复杂,繁冗之中又有一定之规,不学不得以悟透。

    亲疏有别

    依中国人的标准,亲兄比表兄亲,亲表兄又比远房表兄亲,远房兄弟只要不出五服,还算自家人,总比外面熟人亲。再往外说,熟人比点头之交亲,点头之交比陌生人亲。陌生人当中,本地人比外乡人亲,中国人比外国人亲。这就是亲疏的一种解读。关系社会讲的亲疏,肯定不单指血缘亲疏,也不单指空间远近,而是由交往频度构成的牢固性和利益深浅。

    依前面所说,关系是一种“面对面”相处,所以处不处得好是一切关系的前提。以“面对面”观点看亲疏,亲疏就是面对面交往的密切度,以及滋生的默契度。相处频密、融洽就是亲,俗称“关系很好”、“很熟络”;反之,不频密就是疏,所谓“关系一般化”、“点头之交”、“没什么来往”。

    在亲疏尺度上被定性,这还只是起点,然后在俩人亲疏被定位之后提出不同的交往规矩,依此相处,最终效果就有了大差别。越亲密,相互委托办事越有义务感、责任心,做事越卖力、效率高;反之,越疏远,办起事情来积极性不高,卖力程度差一些,推三诿四,效果难有保证。亲密即是动力,甚至是压力——人情的压力,情面的压力。假设委托不够亲的人办事,担心动力不够,那就需要加油送礼,这是一套规则。俗语称之“金钱开路”,或者“银弹开路”,“炸开一条路”。这是另一重人情因素。

    关系亲疏格局分化产生不同伦理规则和不同行为效应。顺势分析下去,就会一清二楚。起初,亲疏字面上仅是指往来的频度差异;而后由于频度增加,就逐渐积聚了相互认同感——关系的“铁”和“磁”,这“铁”和“磁”孕生了替对方担责的义务感。责任大小与关系亲近呈正比,典型的责任感就是把哥儿们的事情当自己事情来做,那就是常说的江湖义气——“替朋友两肋插刀”。私底下,你可能是愿意的,也可能是被迫的,即便不情愿,也要装着“哥儿们的事就是我的事”。熟人之间有情面,有情面必“抹不开”,情面越大,越难拒绝求情。对于哥儿们的请求,不管出于真心还是被迫都要表现出更积极的姿态,先一口应承再说,再咬牙去办理。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譬如有的人自己花钱应付人情,买商品当作赠品以应朋友之托,买球票当作“蹭”票满足朋友虚荣心。当然,江湖文化一旦开创了这个方向,哥儿们的感情建构还会一路朝前走,当主动的态度和感情发展到极点,就产生一种极致升华,变成了江湖常说的“共生死伦理”:“上刀山下火海”、“为朋友两肋插刀”、“咱俩谁跟谁”。

    上下有别

    成语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就表明权力等级的厉害,而且刚好一级压死人,高两、三级则未必有用。等级是封建社会的一般秩序,大臣晋见皇帝必须“叩见”,也就是五体投地,三跪九叩首,撞青额头为止。“叩见”后,还不能坐下,要一直站着,皇帝“赐坐”方可坐下。在世界其他文化里很难看到这般侮辱性的“五体投地”。更糟糕的是君臣关系被当做脚本推广至地方上的臣民关系,乃至官场内的上下级关系。这就将“等级”二字浸入了中国人的骨髓,也顺势进入了关系网。

    关系网的第二特性是等级。

    譬如有下面几位长辈:父亲、叔叔、姨妈、堂叔、远房表叔、世伯,以差序观点看,随着血缘、生活空间变化,这些人与自己关系有亲有疏,形成典型的“差序”秩序。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长辈总归是长辈,撇开亲疏,下辈对他们都有一些共同规矩——恭敬、孝顺,不能犯上顶嘴,不能与同辈晚辈的规则相混淆,否则是违规。这就提示了另一个关系学规则:上下有别。以上举例都是亲戚,上下差级的区分主要不在亲戚,而在权力和社会地位,但是处理权力和权贵的态度原型,却来自家族。上下有别,代表了中国社会的等级伦理,是古代社会等级意识形态的遗迹。无论乡土社会,还是江湖社会,等级都存在,这是中国社会的组织模式的一般特征。

    等级制是抽象制度,需要演化成具体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