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局道 > 如何做大自己的局面

如何做大自己的局面(1/2)

    自己获利,也要让别人获利

    做局的目的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利益。所谓“无利不起早”就是这个道理。而做成局之后,所得利益如何对待呢?不少做局者只重视了自己获利,对支持自己帮助自己的若干人等,却不给予好处。这往往造成离心离德,等做下一单时,就没人支持了。

    晚清的做局大师曾国藩在这一点上,是很出色的。他利用幕府训练与培养出大批人才,并委以重任,保举高官,以至“荐贤满天下”。这样,保举也就成为了曾国藩吸引人才、鼓舞士气的主要手段。

    曾国藩从军之初,对这一点体会并不深刻,“不妄保举,不乱用钱,是以人心不附。”如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带兵攻下武汉,“仅保三百人”,受奖人数仅占百分之三。咸丰五六两年保奏三案,合计仅数百人。而胡林翼攻占武汉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奖人数竟达到百分之二三十。消息传开,不少人认为欲求官职投曾不如投胡,往往曾国藩挽留不住的人才主动投奔胡林翼门下。开始,曾国藩还以为自己德不足以服众,后来渐渐发觉主要是保举太少,使人感到升发无望所致。回顾往事,亦甚感对不住李元度、甘晋等同自己患难与共的僚属,他们长期沉于下位,实与自己保举不力有关。对此,好友刘蓉多次向曾国藩进言,并举楚汉之争为例,曾国藩有所触动。后来,赵烈文又上书恳切进言,曾国藩随即改弦更张。

    赵烈文说:

    “阁下爱贤好士,天下所共知。远者可无论,仅左右人士屈指可数者,是士负阁下邪?还是阁下以为无益而弃之也?我以为知之不难,而忘之实难。泰山之高以其不弃粪壤,沧海之大,以其不拒浊流。天下分崩,人志日嚣,凡其器能略过俦辈,咸思奋自树立,四顾以求因依,真伪虽不一端,未尝无也。苟非贤杰以天下为己任,流俗之情大抵求利耳。使诚无求,将销声匿迹于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又肯来为吾用邪!是以明君给人之欲,不失其意,责人之力,不求其情,故人人自以为得君,顶踵思效,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所以能收效也。”

    赵烈文的话讲得入情入理,尤其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令曾国藩为之动容,于是,“揣摩风会,一变前志”,从咸丰十一年(1851)起开始效法胡林翼,大保幕僚,不再拘于旧例。

    幕僚追随幕主,出谋划策,出生入死,曾国藩自然酬以实惠,这也是赵烈文所说的“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的意思。曾国藩奏保幕僚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确实为他干事,不怕艰难,不讲条件,否则,他是不肯保举的。

    曾国藩一生荐举人才甚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他的幕僚。现已查明的曾国藩幕僚有4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受过他的保举。可以说,凡为其幕僚者几乎人人都有顶戴,即使不是实缺官员,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名堂,无此资格者反倒为数极少,成为凤毛麟角。而获得实任者,更是直接间接地借助于曾国藩的荐举之力,幕僚中26名督抚、堂官,50名三品以上大员,以及难以数计的道、府、州、县官员,多受过曾国藩的保举,有的甚至一保再保,不只一次。他们所以得任最高官职,有的系他人奏保,有的是曾国藩死后循资升迁,有的则完全出自曾国藩的推荐。殆至曾国藩去世时,其幕僚官至三品以上者已达22人,其中总督四人,巡抚七人,至于道府州县则难以统计。

    自己获利,也要让别人获利——这应该成为做局者时刻牢记的规则。否则,你只能成就一时,从长久来看,是要失败的。因为,第一局做成后,大家都在盯着所得的利益,此时,你是如何做的,大家是非常关注的。

    气度决定格局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看得远,才能干得大。的确,对于要成就一番大事的人来说,富有远见卓识是非常关键的素质。晚清大商人李宏龄因经营票号而卓立于当时商界,创造了不少商界奇迹。他绝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商人,而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观察事物敏锐,对时事有一定了解,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商人。

    有策蹇觅食之董小乙,一日,送客归途遇一妇,两情相洽,偕归家同宿,拟结秦晋之好。妇人曰:“我有银三两,明日买绸为汝制衣。”次日晚,小乙买绸归。越日,取绸视之,有小蛀孔数处。妇人恼甚,曰:“如此不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