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真州复闸(2/2)

水流,来节省行船过埭的劳力。当时,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张纶任正、副发运使,上表奏准以后,首建了真州闸。每年可省去多余的河卒五百人、杂费一百二十五万。船运旧法规定,一条船载米不得超过三百石。闸建成后,开始时可装运四百石,以后载运数量逐渐增多,官船达到七百石,私船可装米八百多袋,每袋是二石。自此之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等埭,都相继废除,建为复闸,至今成为水运之利。我在元丰年间经过真州,在江亭后面的粪土中发现了一块横倒着的石碑,原来是胡武平所撰的《水闸记》碑文,大略地叙述了这件事,但是不很详尽。

    苏昆长堤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嘉佑年间修建苏昆长堤的事,这是在浅水中修建长堤成功的一例。由于苏州、昆山地处水乡泽国,因此取土成了修堤的最大难事。筑堤者用人工围墙的办法,在水中隔离出六丈宽的干土段,解决了这一难题。在修堤时,又采用开渠与筑堤同步进行的施工方式,挖掘出的泥土可以就近堆积在堤基上。这样,渠成堤也就成了。这种施工方法符合现代工程施工运筹学的原则,是一种省工省时的方案。从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聪明才智。

    苏州至昆山【昆山】治所在今江苏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籧篨】粗的竹席。籧篨,音qú chú。、刍【刍】喂牲畜的干草。刍,音chú。稿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汱】原指水落貌,这里指汲水。汱 ,音quǎn。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译文】

    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