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文化之源 > 水稻发源地“罗家谷”——马家浜文化遗址

水稻发源地“罗家谷”——马家浜文化遗址(2/2)

土由于铁含量低而铝含量高,较红、灰陶耐得起高温。白陶烧成后外型洁白美观,坚硬耐用,人们对高岭土的认识和使用,为后来瓷器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家浜文化的白陶比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白陶早了1500多年。

    从制作工艺和焙制方法上看,马家浜的陶器是由手工捏制,泥条盘筑,轮盘旋制逐步发展起来的。焙制方式的演变则更加漫长,最早是原始的篝火式,把制好的陶坯堆放在一起,四周围上柴火烧制,但温度不高,难以焙制大的器皿。后来逐步形成陶窑。据考古学家推测,罗家角白陶应该是轮制的,否则不会这样光滑、均匀。焙制方法可能是用炉灶式。可见马家浜人的生产力水平比同时代其他部落要高得多。

    马家浜、罗家角遗址还出土了很多磨光穿孔石斧、弧背石锛和角骨制耜、凿、锥和网坠等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用磨制石器和骨角器开垦农田、栽种水稻、饲养家畜等。农业经济是马家浜时期主要的经济生活,特别是栽培水稻,培育出粳稻,是水稻种植的一大发展。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渔猎经济在马家浜人的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草鞋山遗址还出土了三块炭化了的纺织品残片,经过科学分析,这种织物用的原料是野生葛,纬线起花的罗纹编织,说明编织工艺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水平,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织物标本之一。这说明马家浜人不再是赤身**,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从出土的遗迹看,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表现出一种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马家浜之最

    马家浜文化的“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了长江下游的远古文明,打破了古代文明起源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辐射的“一元”说,并创造了很多堪称“之最”的辉煌文化。

    1.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在罗家角遗址曾出土了156粒稻谷,经科学鉴定是距今7040左右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这些稻谷颗粒较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略小,和现代栽培稻籼亚种的硅酸体十分相近。

    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栽培水稻最早的国家有泰国、印度尼西亚,但其栽培年限不到6000年。日本发现的栽培水稻花粉距今约3200年,都比罗家角的水稻遗存晚了许多年。应该说嘉兴市是迄今所知我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2.最早的织物标本

    在罗家角遗址和最近发掘的宜兴骆驼墩遗址都发现了不少陶纺轮,专家考证后认为是是马家浜人用于纺织的工具。因纺织品是有机物,要保存六七千年非常困难,但在一些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了纺织品实物,有力地证明了马家浜人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穿上了衣服。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三块炭化了的纺织品残片,说明了马家浜人编织工艺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水平。这三块纺织品残片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织物标本之一。

    3.全国领先的生产生活工具

    马家浜人在其他许多领域也都处于领先水平。石器的制作已基本定型且大多磨制平整,并普遍使用了管钻法的钻孔技术。对石刀的使用马家浜人也远比河姆渡人先进。

    从交通工具上看,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了完整的木桨,同时还出土了形体硕大的木橹,说明马家浜人已能驾驭大型水上交通工具。在家畜饲养、捕鱼方式的掌握等方面,马家浜文化也有其进步的一面。如邱城遗址下层发现的遗物中,有陶网坠等捕鱼工具,而在河姆渡遗址两期发掘所出土的七千件遗物中却未见一件网坠等捕鱼工具,仅发现两件鱼叉,这可能不是一种偶然现象,都说明当时的马家浜在工具的制作上已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江南古文化之源

    江南文化源头应该是哪一种文化呢?答案只能是马家浜文化。

    太湖地区耜耕农业的出现,以马家浜文化为最早,较河姆渡遗址发现稻谷的年代还要略早一些。马家浜文化遗址不仅有相当多的稻谷遗存,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水稻田。这些水稻田都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原生土上,包括草鞋山遗址的44块,绰墩遗址的46块,共计90块。这些水稻田的灌溉系统,可分为以水井和水塘两种灌溉系统,后者既可通过水口灌溉,又可排水。

    马家浜文化之后的崧泽文化时期,发现了小型的三角形石犁。到良渚文化时期,这种石犁已经得到改进提高,器体得以增大,并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犁耕农业发展起来。良渚文化发达的犁耕农业并不是良渚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在马家浜耜耕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发展而来的。

    马家浜、崧泽、良渚三个文化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但在田野考古和室内研究工作上,由于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制作精致、纹饰新颖的玉器,促使了学者们对良渚玉器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良渚发达的玉器文明正是在马家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进步得来的。

    礼制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良渚文化礼制的出现,与马家浜文化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关系关。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墓葬中,都是以俯身葬为主,这是葬俗上的一个主要特点。随葬品主要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器,炊器主要是釜,食器以豆为多,也有用罐、盆、杯。马家浜文化的丧葬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崧泽文化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逐渐向礼制—方面靠近,演变到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礼制。

    马家浜文化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巫术活动。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白陶豆,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器表压印凸起的弦纹、勾连纹、曲折纹、菱形纹、月牙纹等组合成的图案。这样的白陶豆,与马家浜人日常使用的陶器有明显的区别,专家推测是与巫术活动有关的一种用器。由此可见,马家浜时期人们的巫术活动是相当盛行的,直到东周时南方的几个主要的国家,如陈、楚、吴、越等都十分盛行巫术,巫风的来源正是马家浜。

    马家浜文化遗址现状

    马家浜文化遗址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一脉相承,它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目前发现马家浜文化类型遗址已达200多处,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1961年,罗家角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16日,国务院将罗家角遗址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罗家角遗址的发掘证明了马家浜文化在我国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也雄辩地说明了嘉兴史前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罗家角遗址的发掘已载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1989年,马家浜文化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4月,浙江省文物局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在嘉兴联合举办纪念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40周年座谈会,确立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同时,在嘉兴博物馆开展了“马家浜考古标本展”。

    但马家浜遗址发掘后并未在社会上产生普遍影响,目前仍有很多人认为马家浜文化晚于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博物馆史前文化陈列中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介绍,但却没有马家浜文化的陈列内容。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嘉兴市委、市政府把宣传、弘扬马家浜文化列入了议事日程。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马家浜文化的历史地位,大力支持嘉兴建设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兴建马家浜博物馆。规划中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已经完成,并于2004年3月,嘉兴马家浜遗址公园规划启动,由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2004年4月,为纪念嘉兴马家浜遗址发现45周年,嘉兴市文化部门出版了《马家浜文化》一书,填补了马家浜文化专著的空白。马家浜文化,作为古代太湖文化的摇篮,随着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将继续展现给我们更多有关“江南之源”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