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跋(2/2)

非容易。即以胡适晚年亡命美国、客死台湾的一段来说,海峡两岸隔绝30余年,近来书刊资料虽间接有所流通,毕竟难于齐集,因而事多疑阙,便只好从简以求信。至于笔者识见受的限制,必须努力去克服,就更不待说了。

    史传之有褒贬评赞,自古而然,也是今日史学工作者的职责。评论的关键在于“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八个字,须以传主行实为脉络肌肤,做到理由事生、浑然一体、不谀不诬、公允精当。笔者有志于此,对胡适一生的思想业绩,褒其所当褒,贬其所当贬,惟求按实而论,析理居正,作客观公允的评价。但实际做起来也绝非易事。这本《胡适传》与公允精当的要求肯定还有不小距离,这不仅与笔者的识见和能力相关,也说明克服忌讳和偏见的不容易。像台湾的某些胡适传记及论胡文字,满纸褒扬,而无一字之贬,难称公论;尤其是政治的偏见,更显出长期僻处孤岛的某种小家器识。我泱泱五千年文化的中华学人自应具有更恢宏的气度。

    传记正文共72节,与胡适先生享年之数偶合。每节正文后的注脚,有的文字颇多,除注明史料来源之外,大多是为了避免正文过于沉闷,而将可资参证的各种史料、异闻、掌故、必要的考证辨析及疑阙备考诸项移在注文里,以供研究者的参考,一般读者如嫌烦复,也可略而不读。

    在紧张的教学之余,居然写成了这本《胡适传》。趁付印的机会,谨向支持我、指导我、帮助我的师长和朋友们,向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而在艰难的条件下担当这件为胡适作传的艰难工作,自己实在感到识见和能力均不相称,粗疏和错误定所难免,衷心希望批评指正。

    1986年9月19日 易竹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