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胡适传 > 五、“一二·九”运动

五、“一二·九”运动(1/2)

    1935年秋冬,日本侵略者策动亲日派汉奸搞所谓“华北自治”的阴谋活动,而国民党政府却也酝酿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并继续钳制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以致爱国有罪,大小汉奸弹冠相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

    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的爱国青年学生在沉默中爆发,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示威游行。队伍在**集齐,经新华门,绕什刹海,到王府井大街,秩序很严整,沿途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他们赤手空拳,迎着凛冽的寒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呼号,沿途遇到的却是“上了刺刀的步枪,大刀,横冲直撞的摩托警车,落地即成冰的自来水激射”,结果,学生有的受伤,有的被捕。第二天,全市学生总罢课,接着全国各地学生也举行爱国示威游行,抗日民主的浪潮迅速扩展到全国各界同胞中。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胡适怎样看待“一二·九”这场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运动呢?

    12月15日,他在《大公报·星期论文》发表一篇《向学生运动进一言》的文章,① 其中确也赞扬说:“12月9日北平各校的学生大请愿游行,是多年沉寂的北方青年界一件最可喜的事。我们中年人尚且忍不住了,何况这些血气方刚的男女青年-…人数不算多,队伍不算整齐,但我们望见他们,真不禁有‘空谷足音’之感了。”还说那天的学生运动“是天下皆知的壮举”,也肯定这次运动反对华北“自治”的傀儡丑戏的功绩。

    但是,胡适的赞扬仅是一点表面文章。他向学生运动“进言”,主旨不在于赞扬,而是反对学生罢课。他一再说“罢课是最无益的举动”,是“很不幸的”,“会导致社会的轻视与厌恶”。胡适大约也知道这次学生运动是在中国**领导和推动下进行的,因此他指责鼓动罢课的“少数人”是“播弄一些无根的谣言”,是少数人“把持操纵”,是“浅薄的煽惑”,又指责广大学生是“轻信”、“盲动”、“一群被人糊里糊涂牵着鼻子走的少年人”。胡适摆出一副青年导师的架势,教学生要认清这,认清那,真意却只有一点,即是要青年们不顾当前的国难,埋头读书,“决心向图书馆实验室里去寻求他们将来报效国家的力量”。他一概否定“口号标语游行示威”,说是“空虚无补”,“绝对无力”的。他甚至还亲手撕掉北大爱国学生贴在一院的通告。②

    胡适的这种既表面赞扬却又否定指责的态度显然有些自相矛盾。他对于学生运动的态度,显然是随着他的政治地位的变化一步步变得保守起来了。五四时期,他对学生运动是鼓励的,认为“学生干政的运动为‘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1921年纪念“五四”,他还借明末大学者黄宗羲之口,肯定学生运动是“三代遗风”,“是保国的上策,是谋政治清明的惟一方法”!③“五卅”运动时,他一方面仍然承认“青年学生的爱国血诚”是可爱可敬的,又指责政府“不但不能用民气,反惧怕民气”,或者“只会利用民气来便利他们自己的私图”,但另一方面,他又开始指责学生运动“不能持久”,是“跟着人家乱跑乱喊”,特别反对学生罢课,放弃学业。他一再劝学生学习歌德(Goethe)和费希特(Fichte),不受“外界的扰乱”,安心坐在图书馆里读书,“把自己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才”。④ 到了30年代,胡适又要广大青年学生学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⑤

    从这种“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出发,反对学生罢课,荒废学业,而主张学生应专心学习,把自己造成有用之才,这可以说是胡适一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