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王莽的崛起(2/2)

反对他。

    随着平帝之死,元帝再也没有后裔在世了。必须在家谱中退一步从宣帝(死于公元前48年)及其妃子的后裔中选一个继承人,这样的选择余地的确很大。有资格的候选人有5个王和将近50个侯。如果王莽选一个成熟而能干的人,他的摄政将会突然中止。如果他选一个儿童,所有的人都会知道他打算延长他的权力。公元前184年吕后就采取后一种办法,当时她立吕家的一个幼儿,同时伪称他是惠帝之子。①为了延长外戚的权力,后汉时期以同样方式所立的幼帝不少于四个。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王莽决定不放弃摄政,并甘冒激怒刘氏皇室的风险,选了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候选人。他就是生于公元5年的宣帝的玄孙刘婴。这个儿童未正式登基。首先,王莽自封为摄皇帝。然后,在公元6年4月17日刘婴被指定为太子,并被授予孺子王的称号。②

    汉室的反应是迅速而徒劳的。第一个起来反对王莽的是一个侯,他在公元6年5月或6月集结了一支小部队,并试图夺取其郡的治地。他不但被彻底打败,而且一名父系亲戚自动向王莽投降,并低声下气地呈上了一份道歉和阿谀奉承的奏疏。同年7月1日,太皇太后重新批准王莽为摄皇帝,这个称号只能被认为是向天下宣告他的胜利。③后来汉室其他两个侯的叛乱——不知道是联合的还是分别发起的——毫不重要,古代的历史学家甚至未交代它们的日期。

    从公元7年起,大平原中部发生了一次更严重的起义。起义由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之子翟义领导,他拥立一名皇室成员,成立政府,并指控王莽毒死平帝。另一次规模较小的叛乱在京都附近爆发。王莽采取了一些有力的反措施,其中之一是宣布当年轻的王成年时,将还政给他。在三个月内,起义已被平息。①此后,王莽未再遇到严重的反对。

    王莽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起义者,而且实际上所有的官员都接受他的领导,这必定是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使他相信道德败坏的汉室已经失去了一切支持。他与其同时代的人一样,不但相信天命,而且相信五行(木、火、土、金、水)的依次接替;每行各与方向、颜色和动物互有关系。

    每个王朝各在五行中某一行的力量下进行统治,当这行依次被下一行取代时,王朝就衰亡。经过了争论以后,火被确定为汉朝的行,这意味着赤为汉朝之色。②但汉朝已长期执政,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它衰落的迹象。包括汉室成员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相信天命正在转移,五行中的土处于上升的阶段。王莽需要做的是通过巧妙的宣传去说服公众,使之相信改朝换代的时刻已经来临。这就要伪造吉兆以达到这个目的。

    古代中国的一些开国皇帝和他们的支持者是实用心理学大师。他们对典籍和不足凭信的文书中的预言作有利于他们的解释,并虚构预言,制造吉兆和散布反对其敌人的政治歌谣。王莽及其追随者精通这种狡猾的手法。从公元6年起,符瑞一个接一个地上报皇上,公元8年以后,上报越来越频繁:如发现了刻石和一个石牛,在梦中出现了上天的使者,一口井自动地开成,发现了一只有两个铭文封皮的铜合,等等。所有这些征兆的启示都是:王莽应该登基。难道他不是黄帝之后裔吗?黄是土行之色。牛是与土相关的动物。当然,拼凑起来的一切打算表示:王莽是黄帝,下一个轮到他来创立一个王朝。

    王莽利用公众的手法与后来用来支持汉代中兴的方法完全一样。在这两种情况中,精明的从政者都懂得群众心理学。但由于他们同时既是理性的,又是迷信的,他们最后相信了自己的宣传。只是在他们的历史学表达方面,这两个运动才有所不同。后汉的胜利使它以前的宣传合法化而成为新的国家正统。虚构的预言变成了证明王朝创建者价值的上天的启示。王莽则成了一个篡夺者,他的宣传全是伪心理学的伎俩,这是被上天遗弃的可鄙的人的行为。

    如同许多政治运动,人们不容易看清王莽的行动究竟主动或是被动到什么程度。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他不能升为摄皇帝,但是他又领导了一个庞大而有势力的集团,其成员都指望通过他取得利益。上报皇帝的接连不断的符瑞可能给王莽带来压力,最后迫使他行动。①公元9年1月10日,他采取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行动。他宣布汉朝已亡,自己登上皇位,称其王朝为新朝。②孺子王受到了不寻常的宽大,被废但没有被杀,他过着隐居生活,最后娶了王莽的孙女。新的大臣被任命。汉朝的贵族在公元10年被贬为平民。公元9年爆发了两次原刘氏皇室的起事。公元10年中亚发生了一次小兵变,但很快被镇压下去。王莽牢牢地控制了政府,并在长安建都。

    ① 《汉书》卷一百上,第4211页。 ② 《汉书》卷九八,第4013页以下。 ③ 《汉书》卷九,第279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02页)。 ① 关于成帝的性格和作为,见《汉书》卷十,第301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74页);《汉书》卷九八,第4017页。 ② 关于王家成员被任命为大将军的情况,见《汉书》卷十,第302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75页);卷十九下,第830、835、838—839、841—842页。 ① 《汉书》卷十一,第334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17页)。关于选成帝继承人的情况,见本书第2章《王朝问题种种和皇位的继承》。 ① 《汉书》卷十一,第334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19页);卷九九上,第4041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130页以下)。 ② 关于皇后在王朝混乱时期专权的先例,见鲁惟一:《秦汉两朝皇帝的权威》,载迪特尔·埃克梅尔等编:《东亚的国家和法律:卡尔·宾格尔纪念文集》(威斯巴登,1981),第103页以下;本书第2章《皇帝的作用和继位问题》。关于后来的例子,见本章《政治派系》。 ③ 关于董贤,见《汉书》卷九三,第3733页以后;卷十二,第34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61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82页以下;见本书第2章《王朝问题种种和皇位的继承》。 ① 《汉书》卷九九上,第4047、4066页以下、4069、4076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146、184页以下、191页以下、212页)。 ② 《汉书》卷九九上,第4078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17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上,第408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35页)。 ① 见本书第2章《吕后(公元前188—前180年)》。 ② 《汉书》卷九九上,第4079—4082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18—225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上,第4086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33页)。 ① 《汉书》卷九九上,第4088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37页)。 ② 关于五行在确立和支持行使主权的权力时的重要性,见鲁惟一:《水、土、火——汉代的象征》,载《奥萨津和汉堡自然学和民俗学协会通报》,125(1979),第63—68页;鲁惟一:《秦汉两朝皇帝的权威》,第90页以下。又见本书第1章《帝国时期的思想潮流》;第2章《知识和宗教方面的支持》;第13章《当运之德的选择》。 ① 例如,发现的一块石上有宣称王莽应为皇帝的启示(《汉书》卷九九上,第4078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18页以下〕)和上报的一个你可以解释为同样内容的梦(《汉书》卷九九上,第4093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50页〕)。 ② 《汉书》卷九九上,第4095—4096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55页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