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工业战略的变化(1977—1980年)

工业战略的变化(1977—1980年)(2/2)

划增长率为7.6%,低于轻工业8.3%的计划增长率。③重工业的投资也从1978年占总投资的54.7%缩减到1979年的46.8%,而全部投资额仍保持在与1978年相同的水平上。

    计划指标并不总能使人们了解计划执行的实际情况。苏联的计划往往要求人们更重视消费品,但当一年结束时,重工业在资金和关键投入的实际分配中仍占优先地位。但在中国,重心转移却是实实在在的。

    所谓“调整时期”前三年的有关数据列于表17中。重心的转移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这前三年中,不仅轻工业年增长越来越快,而且重工业的产量在1981年实际上也下降了。最有意义的变化,或许是出口的增长。在1952—1978年间,出口增长率仅为年均7%,而就其实际增长而言,它应该更低。1979—1981年,名义上的增长率是原来增长率的4倍(每年29%),而实际上差将近1/3(每年18.6%)。①增加的出口中,绝大部分是向国外销售制造品,其中,纺织品是最大的项目,但绝不是唯一的项目。在出口物资中,“工矿业产品”份额的数据(不包括纺织品)从1978到1980年,从占总出口量的37.4%升至51.8%,这不仅是由于1979年石油价格提高的缘故,而且也是诸如自行车、缝纫机、瓷器甚至机床三类产品出口扩大的结果。②到1981年,出口额升至国民收入的9.5%,将近前20年出口额的两倍。③此外,中国不仅从日本和西方,而且还决定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获得大量资助性贷款。通过开放,中国经济已不再是“封闭的了”,中国在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方面可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

    军费开支也稳定下来。与越南的战争,造成1978和1979年军费开支的短期暴涨,但到1980年这项开支便缩减到70年代中期的水平。军事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中的一项,但花费大宗资金增加过时的坦克和飞机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现代化首先需要改进中国的技术,以便进而能奠定先进武器体系的设计和制造的基础。这个重心上的明显改变的部分原因,或许是中国有意识地要沿着它的东亚邻国的发展战略方向进行,部分原因也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不仅仅是投资的效益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可以设法从管理改革上解决而不致造成工业重心的改变。但管理改革并不能克服这个事实:中国的能源产量不足以维持一个高速增长的重工业战略。

    调整时期第一阶段的经济指标

    表17                     (1979—1981年)              单位:增长率(%)

    在1952至1978年间,能源生产总量每年以10.3%的速度增长着。煤的生产的增长率较为缓慢,但60年代和70年代初大庆、胜利和其他油田的迅猛发展足以弥补了煤的不足。在1978至1981年间,能源总产量的增长实际已处于停滞状态,这三年中的增长率仅为微不足道的0.2%。早先几年忽视勘探工作、忽视发展新煤矿,以及忽视修建能将煤运往能够利用它的地方的铁路,都是造成这个重大损失的原因。如果中国的计划制定者还是继续坚持以往低效率的重工业战略,1978年后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只有转向单位产量耗电量较少的消费品工业部门,并对高效能源设备进行投资。计划制定者还着手于一项重要的投资方案,开发新的石油和煤的资源,发展一套支援运输网络;但是,这些投资即使是有大国际能源公司的参与,在80年代中期以前也是不能获得多大益处的。因此,调整时期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战略及其贯彻过程中的错误和低效的最终产物。

    ① 该十年计划于1975年夏由国务院讨论,此后,计划草案虽遭到“四人帮”的反对,但得到了政治局的批准。毛去世之后,该计划经修改提交1978年2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参见华国锋在1978年2月26日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见《北京周报》第10期(1978年3月10日),第19页。 ② 就其他方面的来源而言,这个说法是以1979年江苏省统计厅在南京提供给美国经济代表团的简介为依据的。 ① 美国国家对外评估中心:《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的钢铁工业》。 ① “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北京 周报》第52期(1978年12月29日),第11—13页。 ② 陈云:《在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③ 这些数据来自余秋里:“关于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人民日报》, 1979年6月29日, 第1、3版。 ① 我们至今仍无一个合适的价格指标能用来缩小中国这整个时期中的外贸数据。1979—1981 年间实际意义上的数据,来自《中国对外贸易年鉴》(1984)第4卷,第5页。 ② 1981年中国人改变了划分外贸项目的方式,因而,要得出一个通行的数据,与1981年和更 早几年的类似范畴进行比较,是不可能的。 ③ “国家统计局关于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结果的报告”,《中国经济年鉴》(1982),第82—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