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1969—1975年的中苏边界谈判

1969—1975年的中苏边界谈判(2/2)

代表。**向苏联迈出一小步是为了让华盛顿知道,美国不能指望借中苏冲突来迫使北京改变反对美国承认并保护台湾的一贯立场。北京似乎是在告诉华盛顿,中国和美国一样,也可以利用国际政治的大三角关系新格局为本国谋求利益。

    致使中国外交政策发生变化的这些原因之间并非没有矛盾,但是中国争取主动权的作法(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至少对莫斯科来说是如此。开始时,苏联的反应很谨慎,态度不明朗。①随后则是坚决拒绝。   11月26日,勃列日涅夫在乌兰巴托解释了中国11月份的电文不值得苏联作出积极反应的原因:

    实际上,北京提出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苏联边防军撤出一些所谓的“争议地区”。这些地区本来属于我国,中国领导人对此提出了领土要求,并称之为“有争议的地区”。北京公开声称,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它才会同意举行有关边界问题的谈判。……这一立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②

    同一天,克里姆林宫在致中国的一份正式照会中说:

    你方在今年11月6日的贺电中表示要解决中苏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各种先决条件。这是中国领导人以前所持的立场的重复,当然不足以作为达成谅解的基础。③

    后来,苏联的反应发生了变化。1975年2月初,莫斯科派伊利切夫来到北京,边界谈判再次开始。50000447_0299_3④苏联的目的在于察看中国的立场是否真的发生了变化。对中国的电文,他们私下里的反应不同于公开的反应。⑤另外,周恩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关于边界问题的说明,有寻求和解的倾向。周对莫斯科数次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和以互不侵犯的原则为基础的条约作了区分,据称,后者是1969年他和柯西金机场会晤的成果。虽然周和往常一样把它与苏联撤出“争议地区”的要求联系了起来,但他确实呼吁俄国人“老老实实坐下来谈判,解决一点问题,不要再玩弄那些骗人的花招了”。①莫斯科听信了周恩来的话,派伊利切夫到北京观察情况是否确有变化。

    事实上,情况并无多少好转。中国人表示要审讯苏联直升机机组人员。若果真如此,必会招致苏联的严厉报复。②12月,《历史研究》杂志复刊,其中的一篇文章猛烈抨击了苏联的边界政策,要求俄国人撤回驻在蒙古的军队,停止在边界地区进行军事演习,把边界地区部队的数量减至1964年的水平。③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宪法正式把反苏主义列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④莫斯科则继续展开对北京的宣传攻势,指责中国没有对苏联的一系列建议作出反应,并谴责中国领导层以毛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⑤还呼吁中国人朝边界问题的解决迈出“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步伐”。⑥

    尽管如此,伊利切夫和新上任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韩念龙(他接替了生病的余湛)还是于1975年2月16日举行了会晤。⑦除了程序和外交礼节问题外,苏联可能还想把直升机机组人员和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的航行问题引入议事日程,因为这些问题已对边界问题的谈判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干扰。然而,谈判和前几年一样,不易获得进展,故苏联代表团不久(4月份)又游览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①1975年中,人们甚至不清楚,这种时断时续的谈判是否仍在继续。

    这样,自1964年双方初次会晤后的12年中,边界谈判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争端的解决实际上取决于谈判大厅以外的事态发展,特别是**的长寿和中国关于继承人问题的政治斗争格局。不过,1969年以后的几年时间并未白白流逝。中苏双方都明晰对方的立场,如果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双方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达成协议。但至少在随后的15年中,这种结局没有出现。

    ① 《纽约时报》,1969年9月19日;1970年11月19日;1972年12月11日;《明报》,1970年1月19日;《新时代》第36期(1973年),第19页(指责中国在中蒙边界举行了151次“军事演习”,蓄意进入蒙古境内15至20公里不等,开枪射击牛羊群,肆意辱骂边防战士,散发小册子等宣传品),《共青团真理报》,1972年1月12日(见《苏联动态》);《洛杉 矶时报》,1972年12月11日;《苏联动态》,1972年12月12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2年9月19日;《土库曼火花报》,1974年2月15日(见《苏联动态》,1974年2月15日,《苏联分析家》,1974年11月28日,第2页(刊登了一位前苏联公民对中蒙边界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战斗的描述。双方均未公开承认这次死伤人数很多的战斗);《每日电讯报》,1974年12月17日(见《苏联动态》,1974年12月17日;戴维·弗洛伊德报道说11月份在中蒙边界发生了五次冲突,但中苏两国政府均予以否认,见《中国动态》,1974年12月19;《苏联动态》,1974年12月19日,尤睦佳·泽登巴尔(蒙古**领导人):“超越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远东问题》,第4期(1974年),第6—29页。他在文章中宣称,“成群的中国士兵超过边界,砍伐树木,在森林中纵火,还把感染上严重传染病的牛群赶到蒙古境内”。《远东经济评论》(1974年1月28日,第18—19页)详细报道了1970年 6月2日、1971年5月26日和1973年4月20日中国侵犯中蒙边界的事件。 ②  1969年 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组建了新的生产建设兵团(特别在内蒙古和东北地 区),成员均是原来城市里的红卫兵。 ③ 这项“建议”只是重申了前5个月中中国政府在几份照会中所持的立场,与苏联的建议实际上没有差别。中国后来又提出,两**队均先从边界线附近后撤一定的距离,欲以此作为达 成协议的先决条件。 ① 《每日电讯报》,1974年12月17日;《真理报》,1974年12月20日;路透社和法新社消息,1974年12月17日,(见《中国动态》,1972年12月18日);塔斯社消息,1974年12月19日(见《苏联动态》, 1974年12月9日)。 ② 新华社消息, 1974年1月19日,见《苏联动态》, 1974年1月23日;《纽约时报》,1974年1月20,21,24日;新华社消息,见《中国动态》,1974年1月23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4年1月25日;新华社消息,见《中国动态》,1974年1月25日;《经济学家》,1974年1月26日,第43页。中国人声称他们“捕获”了在北京城外的一座桥下向一名中国人提供间谍器材的两名苏联外交官。那个中国人坦白罪行后,中国即驱逐了那两名苏联外交官。苏联方面接着也驱逐了一名驻莫斯科的中国外交官。中国指责苏联在远东进行大规模的间谍活动,参阅《阿特拉斯世界报刊评论》,1975年2月,第15—20页(转载了《远东经济评论》上的一篇文章)。 ① 苏联直升机于3月14日降落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中国领土上,《真理报》,1974年3月21日 (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4年4月17日,第3页)。中国人把该直升机放置在新疆的 哈巴河县(《北京周报》,1974年3月29日,第5页),指责俄国机组人员在执行军事侦察任务。此后,双方进行了一系列交涉。苏方力求直升机和三名机组人员安全获释,而中方则利用此事大事宣传,把它当作迫使苏联停止此类活动的手段。当中国人威胁说要审讯机组人员并把他们押往全国各地示众时,苏联曾呼吁国际红十字会进行调解,参阅《纽约时报》,3月20、23、28和29日;5月3、6、9日;《苏联动态》(刊登了大量苏联方面的消息),3月29日,C1; 4月5日,C1-2;4月29日,C1—2;4月30日,C1-2;5月3日,C1-2;5月6日,C1;5月7日,C6-7;5月13日,C1-10;5月16日,C5-6;5月23日,C1-2;6月10日,C1-2;6月24日,C1;6月28日,C1-2;8月8日,C1-4;11月4日,C3-4;《中国动态》, 6月24日,A4;《中国大陆报刊概览》,1974年4月1—4日,第65—66页;《经济学家》,1974年6月22日,第27—28页;《每日电讯报》,1974年6月26日。 ② 《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4年6月12日,第4页)转载了5月24日《真理报》的消息。 ③ 新华社消息, 1971年4月18日(见《中国动态》,4月19日,A1)。据新华社报道, 1971年3月31日,苏联摩托艇“欧内斯特·台儿曼”号撞沉了一艘中国渔船,造成了11人死亡11人受伤的严重海难事故。中国人说那艘苏联船没有积极搭救30名幸存者。俄国人则称(3月31日塔斯社消息),那艘中国渔船在行驶中没有开灯。 ④ 《纽约时报》, 1970年1月 28日, 2月2日,8月3日; 1973年3月8日、 25日,8月5日;1975年4月4日;新华社消息,1973年3月6日。 ① 祖农·太也夫,曾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民族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译者 ② 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马可·波罗会承认毛的新疆”,《纽约时报杂志》,1969年11月 23日;《纽约时报》,1970年3月3日,7月5日,8月16日;《远东经济评论》,1971年1 月16日,第46—47页;《纽约时报》, 1973年8月5日;1974年1月3日;塔尼亚·雅克:“东土耳其斯坦还是‘新疆’?”,《自由电台研究》,1975年3月7日。 ③ 《纽约时报》,1973年 11月 8日;《苏联动态》,1974年6月18日,C1—2;《远东经济评论》,1971年1月16日,第47页;1974年4月8日,第5页;《中国动态》,1975年3月 19日,E5-6。 ④ 《纽约时报》,1960年10月12日。 ① 这篇文章的译文见《中国动态》,1969年11月6日。其他分析,见《纽约时报》,11月6日和20日;《洛杉矶时报》,11月7日;《远东经济评论》,1969年11月13日,第334页;《华盛顿邮报》,1969年11月21日。 ① 《华盛顿邮报》, 1969年11月21日;《洛杉矶时报》,1969年11月24日;《远东经济评论》,1969年12月4日,第484页;《北京周报》第49期(1969年12月5日)。 ② 《纽约时报》,1969年12月21日。 ③ 同上。 ④ 同上,12月31日。 ⑤ 同上。 ⑥ 《远东经济评论》,1969年12月25日;1970年1月9日(译文见《中国动态》,1970年1月 9日);《洛杉矶时报》,1970年1月9日;《金融时报》,1970年1月15日。 ① 《纽约时报》, 1969年 12月 30日; 1970年 1月 2、 3日;《中国动态》, 1970年1月2日;《中国大陆报刊概览》第 4574期(1970年 1月 12日),第43页;《真理报》,1970年 1月 3日;《北京周报》第2期(1970年1月9日),第31页。 ② 《纽约时报》,1970年1月14日;《华盛顿邮报》,1970年1月2日。 ③ 《纽约时报》,1970年3月8日。 ④ 《纽约时报》,1970年3月1日;《中国动态》,1970年1月13日;1970年1月17日。 ⑤ 《纽约时报》,1970年3月20日。 ⑥ 同上,1970年3月1日。 ⑦ 1970年3月14日的《纽约时报》转载了《真理报》的消息(译文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 1970年4月14日,第19页)。 ⑧ 《真理报》,1969年3月17日;《纽约时报》,1969年3月20日、4月1日、15日,5月3日; 《人民日报》,1970年4月25日。 ⑨ 《纽约时报》, 1970年5月3日。 ① 《真理报》,1970年4月15日(译文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0年5月12日,第1—4 页)。 ② 伦敦《泰晤士报》,1970年4月22日;《纽约时报》,1970年5月7日。 ③ 《洛杉矶时报》,1970年4月16日。苏联武装力量似乎接受了中方单方面撤军的建议,因为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重返这些争议地区,也可以在不出兵的情况下,通过空军和炮兵的火力 控制这些地区。 ④ 《苏联动态》,1970年7月1日,援引6月20日布达佩斯广播电台的消息。 ⑤ 《真理报》,1970年5月18日(译文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0年6月16日,第1—7 页);《纽约时报》,1970年5月10日。 ① 《纽约时报》,1970年6月11日;《远东经济评论》,1970年6月18日,第4页。 ② 《中国动态》, 1970年7月1日;《远东经济评论》,1970年7月9日,第4、16—17页; 《纽约时报》,7月11日;《真理报》,1970年7月11日(译文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0 年8月11日,第15页)。 ③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0年12月22日和24日;《纽约时报》,1970年12月21日和25 日;《中国动态》, 1970年12月24日;《北京周报》第1期(1970年1月1日),第7页;《真理报》,1970年12月20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1年1月19日,第26 页)。 ① 《远东经济评论》, 1970年7月23日;《洛杉矶时报》,1970年8月16日;《中国动态》,1970年8月17日;《北京周报》第32期(1970年8月7日),第8—9页;《真理报》,1970 年8月16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0年9月15日,第8页);《纽约时报》,1970 年8月16日。 ② 《纽约时报》,1970年7月3日、8月16日。 ③ 《真理报》,1970年12月3日,见《苏联当代报刊文摘》第2卷第48期(1970年12月29 日),第32页;《纽约时报》,1970年11月19日和24日。 ④ 《纽约时报》,1970年9月24日。 ⑤ 同上,1970年11月24日。 ⑥ 《远东经济评论》,1970年10月10日,第4页;《自由中国周报》,1970年10月25日。 ⑦ 转南斯拉夫通讯社消息,见《中国动态》, 1971年1月15日;《真理报》,1970年12月 3日。 ⑧ 《真理报》,1971年1月15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第23卷,第2期(1971年2月9 日)。 ① 《真理报》,1971年3月24日;《中国动态》,1971年4月19日。 ② 《真理报》,1971年2月20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1年3月23日,第20页;《基 督教科学箴言报》, 1971年5月29日;《中国动态》,1971年5月24日;《真理 报》,1971年5月22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1年6月22日;《纽约时报》,1970 年5月22日。 ① 宣传攻势仍在继续,参阅1971年7月1日《真理报》上发表的“亚历山大罗夫”的文章(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1年10月5日,第1—5页);《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1年3月18日;9月30日;《国际事务》(莫斯科),1971年11月,第17—24页。 ② 《真理报》,1972年9月23日;《纽约时报》,1972年9月24日。 ③ 他返回了莫斯科,以免与尼克松同在北京。 ④ 《纽约时报》,1972年3月27日和5月各日;《真理报》,1972年3月21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 1972年4月19日,第18页);《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2年3月27日。中国方面对伊利切夫返回北京一事未予报道。《中国动态》,1972年3月22日;《远东经济评论》,1972年4月1日,第4页,1972年4月8日,第9页。 ⑤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0年8月26日。 ⑥ 《苏联动态》,1972年5月1日;《纽约时报》,1972年5月1日;《中国动态》,1972年5月 2日。 ⑦ 《北京周报》第31期(1972年8月4日),第7—9页;《真理报》,1972年9月30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3年10月25日,第16页;《苏联动态》,1972年10月17日;《纽约时报》, 1972年10月18日;《中国动态》,1972年12月15日。 ① 《纽约时报》,1972年8月8日,9月6日,11月9日,12月22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1972年8月26日。 ② 《纽约时报》,1973年2月25日。 ③ 《洛杉矶时报》,1973年6月6日;《真理报》,1973年6月2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3年6月27日,第4、12页);《苏联动态》,1973年 6月1日。 ① 《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1973年9月25日;《经济学家》,1973年9月29日,第42页;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3年10月2日;《国际事务》 (莫斯科)第5期(1975年5月),第 37页。 ② 《中国动态》,1973年3月9日;《纽约时报》,1970年3月9日。 ③ 《真理报》,1973年5月1日。 ④ 《纽约时报》,1973年7月20日。他是1月13日返回北京的,见《纽约时报》,1973年2月 25日。 ⑤ 《北京周报》第35和36期(1973年9月7日),第23页。对于这次代表大会的评论,见托马斯·鲁宾逊:“1973年的中国:复活的左倾思想威胁着‘新事业’”,《亚洲概览》(1974年 1月),第1—21页。 ⑥ 《纽约时报》,1973年10月29日。 ⑦ 同上,1973年11月11日;《真理报》,1973年11月10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3 年12月5日,第6页)。 ① 《洛杉矶时报》, 1974年6月26日;《纽约时报》,1974年6月26日,30日;《苏联动态》, 1974年6月25日;《金融时报》,1974年6月26日;路透社消息,1974年6月26日; 《中国动态》,1974年 6月 21日;《世界报》(巴黎),1974年 6月27日。 ②  《真理报》, 1974年5月 3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4年5月29日,第15页);《纽 约时报》,1974年3月21,24,29日;《经济学家》,1974年1月26日,第43页;《苏联动 态》,1974年6月24日。 ③ 《纽约时报》,1974年2月9、10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4年2月15日;琼·里奥洛特:“苏联对西沙群岛争端的反应”,《自由电台快讯》,1974年2月11日。自1959年和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以后,这是中国首次动用武力解决领土问题。在莫斯科看来,这件事说明, 一旦军事形势对中国有利,中国就会使用武力,为所欲为。 ④ 《真理报》,1974年5月24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4年6月12日,第4页);《纽 约时报》, 1974年5月24、25、28日;《苏联动态》,1972年5月23日。 ① 见内维尔·马克斯韦尔:“中苏边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段考”,《现代中国》。第1卷第一期 (1975年1月),第116—126页。 ② 《纽约时报》,1974年5月28日,6月1日;《中国动态》,1974年5月31日;《北京周 报》第23期(1974年6月7日),第7页。 ③ 马克斯韦尔:“中苏边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段考”,第122页。 ④ 《纽约时报》,1974年5月24日。马克斯韦尔的观点(看上去合理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是, 莫斯科“坚决要按沿中国一侧的江岸划定界线,意在以此为条件进行讨价还价,换取中国人 在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即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为界的问题上作出让步”。 ⑤ 《中国大陆报刊概览》,第5582期(1974年4月2日),第33页;《中国动态》,1974年3月 25日;《远东经济评论》, 1974年6月3日,第14页。 ⑥  《纽约时报》,1974年8月19日,10月 2日;《真理报》,1974年 8月 19日(见《当代苏联 报刊文摘》, 1974年9月11日,第16页);《苏联动态》, 1974年8月19日;《中国动 态》, 1974年8月19日;《真理报》, 1974年 10月1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 1974 年10月23日,第7页)。 ⑦ 《纽约时报》,1974年9月3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4年8月26日;《中国动态》,1974 年8月23日。 ① 《曼彻斯特卫报》,1974年11月8日;《中国动态》,1974年11月7日;《纽约时 报》,1974年11月8日;路透社消息,1974年11月8日。 ① 《纽约时报》, 1974年11月9日。 ② 《真理报》,1974年11月27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4年12月25日,第1—6 页);《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4年11月27日。在此之前,莫斯科曾通过匈牙利的新闻媒介表示,它将拒绝北京的建议,见《苏联动态》,1974年11月15日。 ③ 《真理报》, 1974年11月25日(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 1974年12月18日,第1页)。 ④ 《纽约时报》,1974年2月13日、18日;《苏联动态》, 1974年2月12日;《中国动 态》, 1974年2月12日,;《每日电讯报》, 1974年2月13日。 ⑤ 直到2月份谈判才恢复,因为中国忙于筹备1月份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 《北京周报》第4期(1975年1月24日),第25页;《华盛顿邮报》,1975年1月24日;《远东经济评论》,1974年1月31日,第14—15页。 ② 《苏联动态》,1974年10月15日。 ③ 《历史研究》1975年第1期。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北京周报》第4期(1975年1月24日),第12页。 ⑤ 《真理报》1974年2月22日亚历山大罗夫的文章,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5年3月19日,第1—5页。 ⑥ 《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5年3月19日,第5页;《纽约时报》,1975年2月23日。 ⑦ 路透社消息,1974年2月17日;《金融时报》,1975年2月19日;《中国动态》,1975年2月18日。 ① 《苏联动态》,197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