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0。北京小汤山温泉(1/2)

    在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北30公里处;孤峰峙立,卵石如鳞,通称汤山。实际上有三座孤立的小山,西边一座比较大,三峰形似笔架者叫大汤山,中间一座仅有一些怪石的叫小汤山,东这一座最小叫后山。这里共有11处温泉出露,可谓泉眼密集。泉口气泡滚滚,热气腾腾,尤其是隆冬季节,这里一片白雾冲矢,蔚为奇观。据测量,温泉每昼夜流出热水6000余立方米,其中以小汤山地区泉水温度最高,流量最大,故总称小汤山温泉。

    小汤山以南有两个温泉,东面一个水温较高,叫沸泉,西面一个水温适中,叫温泉,两泉相距只有3米多。水温差别却较大。小汤山温泉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到处都有地下水,那么按每下降100米地温增高3 0C的规律,地球深处的地下水木都是热的了吗?那么凿一个深深的窟窿不就会喷出热水来了吗?

    原来,小汤山的地下岩层是硅质白云岩,它们是在10亿年前生成的。由于长期流水的侵蚀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一道道沟缝和一个个溶洞,它们就是地下热水的藏身响,形成了绝妙的热水储层,岩层上是砂层和土层,这就是松软严实的覆盖层—保持地下热水的大棉被,在地壳年应力的作用下,在小汤山南面出现一条断层线,地球深处的水受热后沿此断层上涌,使形成了温泉,读到这里,你大概对“小池何自暖如汤?”的疑问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小汤山地区如今设有北京疗养院,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是北京的又一游览胜处。其实,早在600多年前的元代,小汤山温泉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大元一统志》里有这样的记载:“温泉在昌平县……东南册五里汤山下。”明代时,曾在主泉口的周围修筑汉自玉围栏。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在源泉处凿了一个长方形的池子,深广各3米多,面积达100平方米。周围环砌自石雕栏。东西两泉均注入池中,水清如镜,有一串串珍珠似的气泡,断断续续冒出水面,好像溅玉喷珠,冉冉上升,及达地面,泛起朵朵水花,则别有一番情趣。池子的北边,有清乾隆皇帝修建的行官,外筑一道长长的矮墙,内有亭、台、楼、阁,又有荷池百亩,环绕山下。山顶的北面崖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