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前言(1/2)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基于它数千年积淀的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所谓文化或文明,我们通常可以分为精神的和物质的两方面来认识,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总是通过物质文化而得以昭彰的。文物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每一件文物本身又凝聚了设计者和制做者的思想观念和精湛的技艺,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习俗和风貌,是历史的见证,科学技术的见证,艺术的见证,文明成就的见证。正是由于传世或出土的文物凝聚了历史、艺术、科学和风俗等诸方面的价值,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人们收藏的兴趣,久之,文物又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而被赋以“古董”之名,而且具有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又由于每一件文物所具有的价值不同,专家们为文物定出级别,有珍贵文物、普通文物之别,具有特别重大价值的文物还可以称为“国宝”。物以稀为贵,有些新出土的文物虽然并不一定特别珍贵,如安徽六安、陕西眉县发现的类似钱币的器物,有可能是西汉钱币中的“白金三品”,如果一旦被证实,那么首次发现的西汉银币也就比较珍贵了。

    盛世出宝物。中国经历了百年沧桑后迎来了一个太平盛世。社会各界对文物工作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飞速发展,以往仅限于达官贵族的爱好与收藏,现在人民大众也有机会亲眼目睹各种各样美仑美奂的中华珍宝。为了让民众能了解国宝,增强爱国心,现在各种媒体的宣传力度是很大的,有专门的报刊和书籍,有的报纸开辟专栏,电视台、电台也有专门的节目,网络上更有五花八门的相关知识。可是有些知识是陈旧的、不真实的,如一种错误知识认为,“传国玺”是玉工孙寿用和氏璧刻制的,其文字为鸟虫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等。其错误之一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用小篆体,岂能立法犯法而用鸟虫篆其二,玉璧形体较薄,且两面刻有纹饰,若再磨去纹饰,改刻玺印,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读者在阅读时,就应该像鉴定古器物一样,对各种媒体传播的知识也要有所鉴别。

    本书虽然名为《中华国宝之谜》,可是由于限于体例的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谜”,决定了它仅是介绍一些中华历史上比较重要物质文化的通俗读物。既然是通俗读物,就要以讲故事为主,要有趣味性,要有知识性,要通俗易懂。

    然而,究竟什么是谜呢某器物未见记载,而突然冒了出来,可以认为是谜;某器物本来见于记载的,后来又下落不明,也是一种谜;人们对某器物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是一种谜;某器物经过多少收藏家历尽千辛万苦的收藏、保护是一种谜;某器物的真伪争论也是谜……有些谜已经解开,有些谜则尚在探索中;有些谜可能永远无法水落石出,有些谜则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新的考古发现等,会在将来找到答案——谜是多种多样的。

    在众多的同类读物面前,这本小书的写作坚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尽可能介绍新的考古发现和其他新发现。比如《圆明园四十景图》之回归祖国,虽然已经由文物部门作了高科技复制和发行,但是毕竟价格昂贵,数量有限,作者既已亲眼目睹,于是在书中写了专篇。又如在上海博物馆展示过的陕西省发现的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器皿品质高,种类繁多,引起了中外文博界的普遍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