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民歌的谐音双关语(1/2)

    南朝民歌技巧上有一个特点,是常常使用谐音双关语。本文就专门谈谈这个有趣的现象。

    谐音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乃是利用了音同义异的语言现象。汉语中单音词多,古汉语中尤其是这样,同音异义的机会也就多。于是人们自然而然会利用这种现象。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就有这样一个例子。那是秦朝末年,项羽在黄河以北与秦军苦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乘着河南空虚,长驱入关,攻破了咸阳。及至项羽的军队到了函谷关,反被刘邦守军挡住了进路。项羽大怒,破关而入,大军四十万驻扎在鸿门。谋士范增劝他赶快一举消灭刘邦。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一大早带了百余骑兵到鸿门谢罪。项羽是个没心计的人,听了一番花言巧语,便留刘邦一同宴饮。此时范增心急如焚,一次次对着项羽使眼色,又三次举起身上佩的玉玦给项羽看(玉玦是一种环形而有口的玉器)。“玦”与“决”、“绝”同音,范增借此暗示项羽快快决断,赶快对刘邦下手。

    类似的情况其实今天也有。除夕吃年夜饭的时候,有些人家席上总有一盘鱼。大人叮嘱小孩,那鱼千万不要吃尽了,要留下一些。那便是利用“鱼”与“余”的谐音,讨个“年年有余”的口彩。旧日有些地方娶媳妇、嫁女儿时,总忘不了设下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四样果子,那便是祝贺一对新人“早生贵子”的意思,可见利用谐音的语言现象,又古老又普遍,实在是不足为奇的。

    鸿门宴上,范增曾三次举玦暗示

    不过上面的那些例子,只是借音,还不是从意义上同时关说两件事。用作双关的,也可举两个小故事:

    北宋末年,童贯用兵于燕蓟,大败而归。一日,宫内设宴,教坊的三位伎人出场表演。他们都扮做侍婢,而梳的髻子各不相同。第一位,髻子在额头正中朝上,说是“蔡太师家人”;第二位,髻子偏坠一边,说是“郑太宰家人”;第三位,髻子密密地梳了满头,说是“童大王(童贯)家人”。问是怎么回事,第一位说:“太师觐见皇上,这是朝天髻。”第二位说:“我家太宰回家赋闲,这是懒梳髻。”轮到第三位,说:“我家大王正在用兵,此为三十六髻。”(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三)原来“髻”与“计”谐音,“三十六髻”双关“三十六计”;而“三十六计”又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歇后语。因此那意思乃是讽刺童贯的败走。

    再一个是说,金章宗的宠妃李氏,气焰薰赫。一日宫中设宴,一位伶人叫玳瑁头的出场表演。有人问:“近日国家有何符瑞?”玳瑁头答:“你没听说凤凰出现了么?”对方说:“听说了,可是未知其详。”答:“凤凰朝四面飞,其所应者亦不同:向上飞则风调雨顺,向下飞则五谷丰登,向外飞则四国来朝;若是向里飞呢,便能加官进禄。”章宗听后,一笑而罢。原来“向里飞”双关“向李妃”,意谓奉承谄媚李妃者可以加官进禄。

    我们不能不佩服优伶的机智;也可以推想,这种谐音双关手法,也许倒是民间、下层运用较多的。在诗歌里情况正是如此:多见之于民间歌谣。较早的例子,如汉代无名氏的《古诗》: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这位女性因远方故人的坚贞爱情而欣喜感动。她将故人寄来的织着双鸳鸯的绸子做成合欢被,装入柔和的丝绵,边上牢牢地缀上丝缕。丝绵让她联想到悠长的相思,边饰的牢不可解叫她想着爱情的牢固。“思”与“丝”双关,“缝结”之“结”与“结好”之“结”双关。这首诗很可能原是歌谣。

    谐音双关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