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除夜无如此夜良(1/2)

    春节,是汉民族的重大吉庆日子。春节期间那彩色纷呈的活动,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之久。除夕之夜,家人团聚,饮酒品菜,其乐融融。有的娱乐消遣,放鞭炮,以至通宵达旦。这种辞旧迎新的习俗,至今依然在民间盛行不衰。除夕守岁究竟源于何时,因历史资料缺乏,一时难以确定。晋人周处《风土记》有这样一段记载:“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说明,至迟到晋代时,已有守岁的习俗。到了唐宋时期,有关的记载就更为丰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宋代京城除夕的情景: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其实,参加“围炉团坐,达旦不寐”守岁的,绝不限于“士庶之家”。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就写过一首《守岁》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旧岁,迎送一宵中。

    唐高宗李治也以同题写成一首诗:“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这些诗多写除夕景象,但由此可以证明,“共欢新旧岁,迎送一宵中”的守岁习俗,在初唐时期已经不仅在“士庶之家”,而且在宫禁之中普遍盛行。换句话说,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一例外。

    “守岁”后来也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题材。如孟浩然《除夜有怀》:“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诗写得很风趣,也很巧妙,因为守岁,通宵不眠,自然难以成梦,曲曲传出相思之苦。而高适的《除夜作》一诗表达乡愁就较直率:“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这些诗已脱出绘景描物的轨迹,带有浓郁的抒情成分,情真意切,韵味深长,比之李世民、李治的诗,显然高出一筹。

    钱谦益《初学集》中,收入与除夕有关的诗作不下十数首,这在历代诗人中实不多见。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庚辰除夜偕河东君守岁我闻室中》:

    除夜无如此夜良,合尊促席饯流光。深深帘幕残年火,小小房栊满院香。雪色霏微侵白发,烛花依约恋红妆。知君守岁多佳思,欲进椒花颂几行。

    庚辰即崇祯十三年(1640),这年除夕,和诗人“合尊促席”一起守岁的是天生丽质、聪明颖慧的柳如是。尽管诗人这时也意识到“雪色霏微侵白发”,自己已经是一位白发老翁,但他依然留恋守在身边的“红妆”。这种表达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