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民族英雄的赞歌(1/2)

    “生死无愧辞,大义照颜色”。吴伟业在《临江参军》中,以满蘸激情的笔触塑造了两位抗清的英雄形象——杨廷麟和卢象昇,对他们激昂的爱国精神和高尚节操加以热情的讴歌,令人难忘。作者在《梅村诗话》中说:“余与机部(杨廷麟字伯祥,又字机部,临江清江人)相知最深,于其为参军周旋最久,故于诗最真,论其事最当,即谓之诗史,可勿愧。”可见作者创作这首诗态度相当严肃、认真。

    明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骚扰宣府羊房堡一带,北京受到严重威胁,朝廷大为震惊。“战”,还是“和”,朝廷里主战主和两派矛盾激化。主和派以兵部尚书杨嗣昌为首,主战派中有杨廷麟和卢象昇。

    杨廷麟,崇祯四年进士,授编修。为人刚正不阿,曾上疏劾杨嗣昌,指责他“无御侮之才,谋之不臧,以国为戏”(见《明史》本传)。总督卢象昇也极力主战,《明史·卢象昇传》载:“当是时(指崇祯十一年),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余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腹耳。’及都,帝召对,问方略。对曰:‘臣主战。’帝变色,良久曰:‘抚乃外廷议耳,其出与嗣昌、起潜议。’出与议,不合。”其实崇祯帝很明显倾向主和,只是不便明说而已。因此朝政大权实落在主和派手中。

    崇祯十二年,明军在河北巨鹿附近的贾庄与清兵交战。在贾庄战役中,杨嗣昌等人伺机进行报复。杨廷麟本是一介书生,杨嗣昌却“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昇军。”(《明史·杨廷麟传》)“君拜极言疏,夜半片纸出。赞画枢曹郎,迁官得左秩”,指的就是这件事。让一位翰林院编修去赞画军事,有点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的味道。同时,杨嗣昌又有意断绝卢象昇部的粮饷,《卢象昇传》云:“(嗣昌)命大学士刘宇亮辅臣督师,巡抚张其平闭闉绝粮。”并一再抽调卢象昇的部下,以致最后决战时,“亲军唯数百”。因此贾庄战役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贾庄战役的惨败,又促使明王朝向灭亡的道路上迈前了一步。

    这首诗以《临江参军》为题,主人公当是杨廷麟无疑,但诗中却以相当的篇幅刻画卢象昇,他与杨廷麟一样,耿耿丹心,铮铮铁骨,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特别是他在战场上以身殉国的情景,描写生动,感人至深。“公知为我故,悲歌壮心溢。当为诸将帅,挥戈誓深入。日暮箭镞尽,左右刀铤集。帐下劝之走,叱谓吾死国”。他身先士卒,深入敌阵,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明知自己处于险境,却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直至战斗到最后一息。

    诗中有两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在临战前,他意识到敌强我弱,难免一死,对自己的后事作了安排;“公独顾而笑,我死则塞责。老母隔山川,无己寄凄恻。作书与儿子,勿复收吾骨。得归或相见,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