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朝过三清又拜佛(2/2)



    孤鹤不睡云无心,衲衣筇杖来西林。院门昼锁回廊静,秋日当阶柿叶阴。“鹤”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高雅超群的象征,《世说新语·容止》里形容嵇绍的那句话:“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后来便成了“鹤立鸡群”这个成语;超群拔俗的人心中常有的一个感觉便是高雅的孤独,所以“孤鹤”只好独来独往,任意东西。“云”在唐人诗里也常常是“无心”与“恬澹”的意象,早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就有“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唐代尤其是中晚唐,这种句子就更多,像“孤云出岫本无依”(刘禹锡《送元简上人适越》)、“孤云本无心”(于頔《郡斋卧疾赠画上人》)“云与我无心”(朱湾《九日登青山》)“闲云不系从舒卷”(灵一《题东兰若》)等等,人们心理上形成了一个习惯,即“云”就是澹泊无心、闲适安详的,所以中唐著名诗人兼诗论家皎然说:“白云供诗用,清吹生座右”(《答裴集阳伯明二贤》),就是说诗里用了“云”这个意象,就能使诗增添清高旷远的韵味,而“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皎然《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源》)就是说,人们读到“云”这个意象,就能引发心中闲逸高远的出世之情。同时,云也是中晚唐禅师们机锋话头中常见的一个象征,宋人普济《五灯会元》卷二记南阳国忠禅师与唐肃宗的对话:“陛下还见空中一片云么?”“见。”“钉钉着?悬挂着?”意思即人生应当自由适意、任情所之,不为任何世俗**事务所缚。“孤鹤”、“云”这两个意象合起来,它的意蕴就像常见的那个成语“闲云野鹤”一样,标志着一种超尘脱俗的情致,这不禁让人想到诗僧皎然《夏日奉陪陆使君长源公堂集》的两句诗:“岭云与人静,庭鹤随公闲。”李商隐去佛寺里寻访这位华师的时候,大概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去的,就像“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一样(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所以他特意穿上了“衲衣”,拽了“筇杖”,因为这一身行头也标志着朴素、闲适、清淡,而不像官服仪仗那样,给人以世俗凡尘中人的感觉。

    诗人到佛寺找到华师了吗?他们曾有过清妙玄谈吗?这些都无关紧要,诗人寻访佛门中人无非是寻找自己澹泊的心境,就像《世说新语》里王徽之雪夜访戴逵,到了门前却返回一样,他本是寻访自我宁静的心灵而来的,何必一定要见人?所以下两句转而写景:院门白天紧锁着,回廊静谧无声,只有秋天的阳光照在阶石上,柿叶蔽日,留下一片阴凉,这是一个多么宁静的僧寺秋景!在这一片静谧中,诗人的心灵就找到了一个平静清凉的归宿。寻求清净而得到清净,诗人更复何求?

    于是,心灵的躁动、悲哀、愤懑便在这一片静谧中沉下去了,升上来的是一派静穆、安详。诗人仿佛真的像闲云野鹤一样,无欲无念、闲适自在,得到了身心的自由,令人看到了他心灵中的另一个世界,一个由梵呗钟磐环绕着的虚幻世界。诗人似乎真的寻找到了他心灵的归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