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贫贱者的高贵(1/2)

    中国的明代中叶,相当于西洋文艺复兴时期,与西方一样也出现了具有近代特色的个人解放思想意识。虽然,依赖于血缘关系而获得特殊地位的贵族阶级在中国很早便消失了,但官僚制度仍然把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只是较有弹性罢了。所以,要求平等,仍然是个人解放的先决条件。这种要求,在唐寅等人的诗中,已经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尽管他们的思想,没有达到西洋的个人主义学说那样透彻而强有力的境界,但在中国历史上,仍然是新鲜而值得注意的东西。

    唐寅的《寿王少傅》诗,是为王鏊的寿辰而写。王鏊也是苏州的一位诗人,论辈份,他是唐寅的师长,论政治地位,更无法相比了;王鏊官做到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少傅衔。明代官制不设宰相一职,由大学士代皇帝起草诏书并协助处理政务,其身份相当于宰相,而唐寅虽中过举,却已失去功名,只是个平民了。但他的诗却写得如此桀傲不驯:

    绿蓑烟雨江南客,白发文章阁下臣;同在太平天子世,一双空手掌丝纶。

    “丝纶”在诗中有双关意义:一是指钓鱼的丝绳,一是指皇帝的言论。后者出于《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意思说帝王的话初出口时很细微,施行于世,就变得强大有力了。诗的前二句将自己与对方并举,一句说自己浪迹江湖,不为世所用,一句说对方乃是朝廷元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内阁大臣。既然彼此的地位如此悬殊,照理应该诚惶诚恐地向对方表示极高的崇敬,才合符公认的规矩。但诗的后二句,却巧妙地利用“丝纶”的双关意义,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同等地位上。当然,这样说带有开玩笑的意思。但开这样的玩笑,正是要表明:作为平民的自己面对作为宰相的王鏊,并没有自惭形秽之感。

    在“三笑”故事中,唐寅是扮作书僮,去追求秋香的,这好像有些“自甘下贱”的味道。但是,恐怕唐寅并不认为书僮就一定下贱。故事传说有可能不合真实,但根据同时代人的记载和唐寅本人的诗,他常扮作乞丐却是真实的。这不仅是对缙绅阶级的嘲戏,联系本诗来看,无疑可以这样认识:乞丐也好,文人也好,宰相也好,作为人,都是平等的。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