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伯虎与林黛玉(2/2)

帝王公侯的威势,一切曾经充满活力的存在,都会被无情的外在力量所摧毁。

    其七

    春归不得驻须臾,花落乃知剩有无。新草漫侵天际绿,衰颇又改镜中朱。应门未遇偷香掾,坠溷翻成逐臭夫。无限伤心多少泪,朝来枕上泪应枯。

    其二十二

    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山屐已散休泛蜡,柴车从此不须巾。仙尘佛劫同时尽,坠处何须论厕茵?

    春去难留,落英无数;今日红楼少女,明日青冢枯骨。不但是生命自然的凋谢,为命运所播弄的人们,也无法把握自己,就像枝头的鲜花,坠茵落溷,一任清风了。

    《红楼梦》写黛玉不愿宝玉把落花撂入池中,怕花儿随水流到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与唐寅诗叹息花坠粪池,同是一个意思。黛玉《葬花诗》“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同样表现着哀伤美好事物凋残陨落的基调。根本上,整部《红楼梦》就是一支以此为基调的哀歌。按照从脂批所见曹雪芹的写作原意,十二钗、大观园、荣宁二府、四大家族、金玉良缘、宝黛深情,无不一一走向破灭,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说《红楼梦》有批判政治的意思,恐怕是自说自话。它只是于哀悼中追恋着美。

    面对美好事物的毁灭而无可奈何,往往就带来寂寞的心境。《落花诗》中:“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烧灯坐尽千金夜,对酒空思一点红”;“长洲日暮生芳草,消尽江淹黯黯魂”;“满堂欢笑强相陪,别有愁肠几日回”;“恻恻凄凄忧自谈,花枝零落鬓丝添”,都是这一种心境的反复写照。黛玉《葬花诗》也一再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其实,曹雪芹安排黛玉住“潇湘馆”,就是深有意味的。“潇湘夜雨”在中国文艺中从来就是萧索凄凉的诗情或画意。曹雪芹自己写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也是深感人生寂寞,所以他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万物生生灭灭,永无休止,原是宇宙的法则。于毁灭之中,有人看到人生的顽强,有人看到人生的无奈。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取决于社会与历史所提供的条件。但即使处在无奈之中,文学家仍然把讴歌美作为自己的责任;即使他们唱的是哀伤的歌,仍然唤起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不可遏制的向往。因此,他们是值得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