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挥毫当得江山助(1/2)

    宋代黄彻在《□溪诗话》里曾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

    书史蓄胸中而气味入于冠裾,山川历目前而英灵助于文字。太史公南游北涉,信非徒然。观老杜《壮游》云:“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放荡齐赵间,……西归到咸阳。”其豪气逸韵,可以想见。序《太白集》者,称其隐岷山,居襄汉,南游江淮,观云梦,去之齐鲁,之吴,之梁,北抵赵魏燕晋,西涉岐邠,徙金陵,上浔阳,流夜郎,泛洞庭,上巫峡。白自序曰:“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其恣横采览,非其狂也。使二公稳坐中书,何以垂不朽如此哉?燕公得助于江山,郑綮曰:“相府非灞桥,那得诗思?”非虚语也。

    在这段话中,黄彻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创作得江山之助,即山川阅历与人创作的关系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这样:他认为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写得成就博大,是得江山之助,取决于他年轻时南游北涉。这从杜甫的《壮游》所具的豪气逸韵就可以看出来,接着他又列举了李白的例子。然后他下结论说,如果使杜甫、李白二位稳稳当当地当着中书这样的官,整日坐在官府中,肯定是不会写出如此不朽的巨著的。最后,他还引了郑綮的观点作例子。事情是这样,郑綮在唐朝身居丞相之位。一天,有人问他:“丞相近来有什么新作吗?”郑綮回答说:“诗思(诗的灵感)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因过去旅人常骑毛驴),此处(指相府)那得之?”郑綮于治国没有什么奇特之才,但对于作诗却颇能道中个中三昧,故而黄彻引用了他的话来说明白己的观点。

    黄彻说的创作得江山之助,实际上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它可以包含:一、山川拓展作者的心胸,陶冶作者的情操。这一点,可以说也就是指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上的“养气”说。在先秦,孟子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虽指个人的精神修养,但却奠定了文学批评上“养气”说的基础。孟子讲的是“内养”法,进入到文学理论领域,除了“内养”法,还有一种“外养”法。这就是江山之助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