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如何修证佛法 > 《如何修证佛法》 第16讲

《如何修证佛法》 第16讲(1/2)

    禅宗讲见地、修证、行愿时,多半用的是隐语,所以不要被美妙的辞句瞒过去了。

    云门的宗法非常难,所以云门宗出来的人才,都很了不起,但是很难教出几个人来。云门的眼界高,教育法也严。云门的教育法是顾、鉴、咦,而不直接谈见、修、行。

    什么叫顾、鉴、咦?比如学人来见他,他眼睛一瞪,说:你看清楚了吗?学人不懂他是什么意思,他便慨叹一声:咦!

    现代人研究禅学,有把顾、鉴 、咦当话头来参的,参它就会悟道吗?不一定!

    云门的气宇如王,教育方法非常严肃,尤其因为他是律宗出身,对弟子们戒律的要求非常森严,他随时都在提醒学生们用功。也许学生们正在路上走着,碰到云门,他叫:“你看!”学生一回头,看着他,不懂,云门曰:“咦!”叹一声。咦,可不是小止观中的六个字,别把它当气功看,如果当气功看,那就糟了。

    现在来谈法眼宗。法眼宗在南宋时代就衰落了,此宗与云门的教育法不同,比较注重文字。这一宗的人才,文字修养都很高,比如永明寿禅师(宗镜录的作者),即属法眼宗这一系。法眼宗注重文字、教理,才产生了永明寿的教理与修持并美。法眼禅师悟道的因缘,大家可以自己研究。

    法眼禅师有名的诗:

    理极忘情谓 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 任运落前豀

    果熟兼猿重 山长似路迷

    举头残照在 元是住居西

    诗作得不算特别好,但却是禅的境界。他主张见地、修证、行愿并重。要穷理,理明到了极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妄念都没有了,就是“忘情”。用功的第一个道理是要理透,然后功夫才到。

    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怎么样的比喻都讲不出来了,怎么比喻都是错误的,因为无法相比。

    “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豀”,这是现前的境界,住在山上的人,经常看到这景象,尤其冬天的月亮最好看,大雪封山,人影没有半个,然后月亮圆圆的挂在天上,下面一片琉璃世界,这个时候,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妙不可言。“到头霜夜月”就是这个境界,一片清明,忘身、忘念;人我世界都空了。第二句话要注意,“任运落前豀”,我们有时瞎猫撞到死老鼠,大境界没有,只有一点点空,偶然有一点禅了,但等一下就掉了,这类人很多,就是不懂“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豀”,明极则暗生,这是当然的道理。什么叫掉了?暗极又会生明嘛!这是理没有透。

    下面两句“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好诗,实实在在的境界。果子熟了,猴子来摘水果,抱也抱不动。猴子偷水果很有意思,右手摘了一个,挟在左臂下,再用左手去摘,挟在右臂下,双手不断地摘,水果不断地从臂下掉到地上,看到人来了,赶紧跑,这就是人生。这个钱抓来放银行,那个钱抓来买股票,然后走时,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同猴子抓水果一模一样。有些猴子心平一点,抓一个两手捧着就把它吃掉了;如果要偷的话,一定一个都没有。

    这一段完全讲功夫,阴极阳生,阴极阳生的境界,随时在变动,不要认为清明境界一念不生能一直保持住,如果一念不变去,你就是妖怪了,妖怪就叫外道。我们守住一念,久了以后就落在枯禅,没有生趣。事实上它一定会变的,中国道家称为“九转还丹”,一层层的变化,真到后来得了果位,“果熟兼猿重”,猿代表心意。但这一段功夫是“山长似路迷”,果熟要慢慢修得。我们打坐三天就想证果,没有这回事。要慢慢地,有时连自己都怀疑,好像没有希望了,就是山长似路迷,这些都是讲功夫。

    最后两句:“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现成的境界,抬头一看,好像在黑暗境界中,光明掉了,不过还有一点残照在,原来那个灵灵明明的还在,就在那个房子西面。“住居西”是双关语,也可说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极乐世界不一定代表西方净土佛国,而是代表自性清净。

    法眼宗非常平实,但偏重于文学方面,比较着重文字。指月录记载了这一首,五灯会元卷十,则录了另外一首。法眼禅师与李王赏牡丹花谈天,五代的李王,就是唐太宗的后代末路王孙。李王很尊重法眼禅师,是法眼禅师的皈依弟子。有一天,这位小王请法眼禅师同赏牡丹,一方面问佛法。牡丹代表富贵,赏完花后,李王请他作首偈子,他当场就写了一首诗:

    拥毳对芳丛 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 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 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天气凉了,他们披着披风对着牡丹花丛。“由来趣不同”的趣字同趋,走的路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这两句真好,但是袭自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过偷得很高明。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描写花,好诗。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他对这个末代王孙说:你赶快去修道,时代已经结束,不是你的了,何必等到花掉下来,你才知道是空的呢?正此时,恰到好处,你赶快收场,这句子写得多高明。又在指月录卷廿二有:

    师颂三界唯心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这就是法眼这一系的禅宗,后来法眼一系发展下来,到了宋代,除了永明寿禅师以外,就是浮山远禅师。

    如果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要特别注意沩仰宗的九十六圆相。沩山禅师乃百丈禅师的弟子,仰山禅师是沩山禅师这一系来的,跟着下来就是临济、曹洞,时代已到晚唐、五代。云门、法眼则是五代了,浮山远禅师、永明寿禅师已到了宋朝。这中间一差就两三百年,我们几句话就带过去,几百年一刹那而已。

    时代愈向后发展,简单的方法也越形繁复,同现在科学一样,分工越来越精细。临济的四料简、三玄三要,到了曹洞就是五位君臣,云门的顾、鉴、咦也过去了。到了法眼,演变成“九带”,这九带成了东方文化,传到日本,变成功夫方面的术语,黑带、黄带……等九条带子。这就是从浮山远禅师的九带演变来的,九带就是九个类别。

    现在的禅宗很可怜,一般人以为打坐是禅,参话头是禅,默照也是禅,还有一种把沉思冥想也当作是禅,这就很严重了,宋朝大慧杲禅师称这个是“默照邪禅”。

    还有一般讲禅学的人,讲得就更容易了,比如说:见桃花而悟道啦;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这是大家最喜欢讲的,搞禅学的书上常有。穷人上街,百货店里摆些什么,经常没有看见,见百货不是百货,那不是禅了吗?

    还有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这个故事很有名。灵云禅师参禅参了二三十年,参不通,这一段谁都不去注意,有一天,他在放松之间抬头一看,看到桃花,噢!原来这个,悟了。他写了一首偈子:

    三十年来寻剑客 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这也等于一个比丘尼悟道时所作:

    竟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手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灵云禅师参禅参了三十年,“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同迦叶尊者一样,释迦拈花,他就微笑了,他究竟悟了什么?为什么种桃花的人,一辈子也没有悟道呢?这是问题——话头。

    如果讲见桃花悟道,那么**六世当然也悟了道,他的情诗便有: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你尚多情

    如果在这些文字上凑,一辈子也搞不清楚,人都搞疯了,变成一个疯狂的人。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与释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是同一个道理。同虚云和尚打破茶杯,也是同一个道理。灵云禅师用功三十年一直在找,找不到。至于三脉七轮、奇经八脉,在他则已经不在话下。有一天,忽然放松一下,站起来,要松弛松弛,一看花,花还是花,我还是我,眼睛看到花的时候,心念已经不在花上了,那个视力的功能回转来,视而不见,眼里没有桃花,心里也没有桃花,这时正在用功吃紧之际,心里很紧张,抬头一看这个东西,眼睛对着它,马上一返照,心念顿时一空,如此而已,没什么稀奇。岂止看桃花而悟道!看什么都一样。

    我有个方法可以试验,你去跑上几圈,跑完了以后,刚刚站住,气还没有回转来,只要有人拍你一下,对你说:好了,你已经到家了。那时你一定以为你悟了,心里觉得很踏实,有悟了的感觉。这是心理状态,骗人的。

    像这样的“禅”,后世太多了,不能乱搞,这不是真的禅。因此,雪窦禅师作了一首诗说:

    潦倒云门泛铁船 江南江北竟头看

    可怜多少垂钩者 随例茫茫失钓竿

    这是指后世参禅的人,连我们在内,现在都在这个境界里,随例茫茫失钓竿。江南江北到处的人,都想上这只船,等于我们到处求师,到处钻。但是别说学的人没有学成,连那些教的人,想钓钓看有没有大鱼,结果是“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连自己的钓竿都弄掉了。

    古代人学佛的路子和后世人有何不同?佛并没有说明心见性就是禅。那些认为了生死就是禅,以及明心见性就是禅的想法,是中国宋元以后的禅宗讲的。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千古以来很少有人参透,我经常教人参这个公案,佛为什么拈花?迦叶尊者为什么微笑?这里头有见、修、行,三要都在内,不是那么简单。再说佛传禅宗心法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咐嘱摩诃迦叶。佛并不是说:我有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法门,咐嘱摩诃迦叶。这是后世改的,虽然意义差不多,但是文字一改,观念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明心见性就是禅,那什么是心呢?有问题,这是第一桩错误,很严重。

    第二,自达摩祖师东来,一直到六祖以前,他们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怎么指?决不是六祖以后这一套指法。以二祖那样的学问,那样的修持,最后还是心不能安,要求安心法门。难道他那么没出息?以他的学问、修养,应该早就安心,就像我们看空了人世间一切等等,怎么他还没安心呢?乃至他得法以后,再传给三祖自己又到花街柳巷去玩了,还说是在调心,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他连我们都懂的道理都不懂吗?

    第三点,三祖来见二祖时,三祖一身是病,古代讲“风病”,就是现代讲的血压高、神经痛、骨节发炎、浑身是病,求二祖替他忏罪。二祖对他讲:“将罪来与汝忏”,要他把罪业找出来,然后为他忏悔。二祖对三祖这样说,过了好一会儿,“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三祖由此悟了,病后来也好了。这个可不是普通心理上有个空的念头而已。病由业生,业由心造。二祖等于告诉他,你心若空了就没病,后来三祖的一身风病就好了。这悟个什么?这是心物一元的心,如果只从意识心上讲:噢!我心好清净,我解脱了。解脱个什么?解脱不了的。他的病从此好了,这里值得注意。

    四祖来见三祖时,和二祖见达摩祖师的公案类似。四祖当时年纪很小,才十四岁,“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一听,反过来问他:“谁缚汝?”到底谁捆住了你?四祖琢磨了一下说,没有人捆住我呀!于是三祖就说:“何更求解脱呼?”那么你又何必求什么解脱呢?小小年纪的四祖,这样就开悟了。

    五祖见四祖的事更怪了。达摩祖师传下来的,四祖交不下去。一天,长住山上的一个栽松道长,来找四祖求道,四祖说你年纪太大了,如果能转个身来,我等你。这个老道人就投胎去了。如说他没悟道,他要来就来了,转个身就来了。虽有这个本事,却还没悟道。四祖还真的等他来,这个公案也要注意。

    后世自从一讲心即是佛,处处都拿心来讲,固然中国南方流行这种很普通的方法,但流弊大得很,后世人拼命弄个话头在心里塞,那就更错了。

    禅宗的一种教授法,叫做“围起来打”,也就是无门为法门。在学的人本身,八十八结使,随处可以围起来打。脾气大的,把他挑大;贪心重的,就把他挑重。有个大官来见药山禅师,问:经典上说:黑风飘堕罗刹国土,这是什么意思?这人学问很好,官位也高,问话时也规规矩矩的。老和尚却一副鄙视相,说:凭你,也配问这一句话?这一下真把他给气死了,年纪那么大,地位那么高,规规矩矩问他,老和尚却那么无礼地回答,恨不得打他一巴掌。老和尚这时轻轻地点他:“这就是黑风飘堕罗刹国土”。他悟了,立刻跪下来。

    禅宗的教育法就是那么妙,晓得你脾气大,就故意想个办法逗你,等你脾气很大的时候,就来拍马屁,不要生气了,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你这样。于是这个人悟了,这个时候心是清净的。

    贪、瞋、痴、慢、疑等等,用各种方法,围起来打,没固定的方法,准要打得我们,如同灵云见桃花而悟道一样,然后说,对了,对了,这就是了。

    但如果认为这就是禅宗,那才是自欺欺人呢!这是第六意识偶然清净的境界,等于用香板点人一样,一下子空了,意识清净了,只认识了这个。如果认为这个是“心”的话,就大错而特错,不是的。

    明心见性这个说法的流行,是六祖以后,一代一代演变下来的,越到后来就越没有真禅了。像现在这个情形,不需要搞佛法,任何人可以做到,只要把一念空了就好了。想把心念一下清净下来,方法多得很,如眼睛平视前方,前面摆一个发亮的珠,或佛像、菩萨,眼盯着看,心念就会慢慢清净下来,催眠术也是这样。

    密宗的修法,也是围起来打,要发大脾气时,有个清净的房子,把你关起来,给你几天,尽量发,发到累了,气自然也没有了。贪心的人,找个地方给你贪,贪够了,你就没有了,都空了。看光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个身体,离不开色阴区宇。不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