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宗镜录略讲 > 《宗镜录略讲》 第88章 善行能发本明耀

《宗镜录略讲》 第88章 善行能发本明耀(2/2)

谓“直心正念真如法”,一个正直之心念念在道上,这个是什么情况呢?“即心平等”,他就是有一种平等心。

    我们知道,人类文化第一个提出众生平等的口号和内义的是释迦牟尼佛。两千多年以前他就提出来了,不止是提出人类要平等,一切众生凡有生命的,都要平等。平等心,心平等比行为的平等更重要。此心念,善恶平等,是非平等,能够包容一切,不受一切所困囿。也就是说,成佛者此心能包容一切,看善人固然是可爱,对恶人一样要慈悲,也可爱。善事固然是可喜,恶人更值得可怜可悯,更应该可喜,要度化他,要有这样包容万物的平等心。《起信疏》上说:真正发了直心正念的人,此心是平等心,没有差别心,“更无别岐,何有回曲”,这心没有一个岔路歪路,没有一点蹩扭,不会起一念说:“这个固然要平等,不过这个家伙太坏了,我稍稍给他一个耳光总可以吧!”这就是差别慈悲的曲心起来了。平等心的人也不会起一念说:“这个人很可怜哦!我给他吃,吃是要给他吃,不过给你已经对你好了,我拿远一点,你来拿吧!”真正发正直心、平等心,此心对人对事、逢缘对境,不会拐个弯,抹个角,陷害别人。

    此所谓的平等心,你要晓得“即是二行之根本”。什么是二行?自利、利他之行。第一,直心是对自己受用。一个人处处直心,如《维摩经》上讲:“直心是道场”。自己生活上处处直心,生活就是道场,这人生活得多痛快啊!“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不怕鬼的。为何这么痛快?直心嘛!很坦然,哪里都舒服。这非常舒服是自利。利他是直心,慈悲一切人,爱一切人。不但爱一切人,范围太小了,爱一切众生。那种爱心流露出来,让大家也不再躲在自己的拐弯抹角中而放不开,别人的心因你之大肚大量、因你之开通诚挚,也都平直了,这是利他。因此说,直心是自利利他二行的根本。

    深心之智,透顶!透底!

    二深心者,是穷原义。若一善不备,无由归原,归原之来,必具万行。故言乐集诸善行故,即是自利之行本也。

    什么叫深心?我们经常骂人:“某人怎样呢?好不好交朋友?”“喔!不可以,这个人心很深喔!”这种深心,不是学佛的这个深心。这种世间法的深心是指人的心肠很歪曲,鬼主意多,而且喜怒不形于色。佛法所讲的深心,是人很有深度的,不是粗浅的,不像我们大家研究佛学,什么六根、六尘呀!般若、真如呀!名词都知道,然后一天只写写组合名词的文章,翻过来覆过去,又变成十二外、十八界和真空妙有什么的。讲来说去,一直在那边打转,没有“穷原义”,没有进一步追求真正的道理在什么地方。真正的哲理,要透顶透底地体会,这样才合乎科学的精神。

    真正的学问是,一个问题要追求彻底。怎样才叫彻底?那个东西是怎么样?怎么样的东西又怎么样?等于我们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就是要问到彻底。先有上帝,上帝是谁生的?上帝的外婆。好,那上帝的外婆又是谁呀?姓王呀?姓李?上帝的外婆?住在哪里?说这些是用来比喻深心,是对事物彻底研究明之心,这是“穷原义”。因此禅宗要问“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不是问前生我是怎么来投胎的,那个不是生死问题啊!本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种,这个人从哪里来?这就是生从哪里来?成佛是要见地透彻,理无丝毫迷惑。

    再来还要事上圆满,“若一善不备,无由归原”,你要具足一切善,才能成就一个人人格的圆满。如果善行积多了,但还缺一点,那如百科全书少了几页,便不是百科全书了。只要你还有一善不足,那你还归不到真如本体圆满的清净光明里。等于一个圆球的东西,它永远在滚,只要缺了一角,它就难滚或滚不动了。所以,“归源之来,必具万行”。所以佛的境界是要有行为上的成就,任何一点小善都不舍弃而真做到才行。

    两位佛儒前辈的启示

    像四川万县钟鼓楼有一位能缘老和尚,是清末到民国以来,禅宗的几位大老之一,其中虚云老和尚是名气最大的。能源老和尚,我们去见他的时候,已经年纪很大,退休了,根本外人都不见了。他老人家一个人住在钟鼓楼,钟鼓楼也不是大庙,佛寺不像佛寺,他坐在那里,抽个老古式的长烟筒,眼睛都睁不开的样子。可是实在可怕喔!不能张开眼睛,他张开一看我们,我们心里都颤一下。他两个眼睛就像手电筒打开那么闪一下、亮一下。我们一到,当然老规矩,先见老和尚,磕头一拜。完了,他看到年轻人更客气,说:“坐坐坐。”然后自己就去烧水泡茶。我们说:“太老师啊!您不应该给我们烧茶。”他说:“耶!你们年轻人不懂,我呀!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一句古话。禅宗经常用这一句话。还有下一句,“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什么叫实际理地?心性那个境界,空的。那个境界,一念都不能留,空都不能留。空留到了,就着一尘。“实际理地,不着一尘”,就是返本还源。但是你悟了道,在空境界,要起用呀!悟了道的人,你说:“我悟道了,格老子,你爱磕头,你就拜吧!你爱拿钱就拿吧!”这是什么道?“实际理地,不着一尘”,所有皆空,起用的时候,“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舍什么法?不抛弃任何一点善行。所以老和尚当时给我们这一印象非常深刻。现在你们年轻人,你来看我,你是客人呀!我来烧茶,当主人应该的。这就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真是前辈的风范,就这么一个动作、一句话,佛法都开示完了。

    又譬如当年我去看马一浮先生,一代硕儒,当时我名片一递进去,搞了半天,我坐在冷板凳上,心里也差不多要起火了,你这个老头有什么了不起!可是接着人家那个中门忽然打开了。古时候屋子的中门,平时是关到的,现在突然哗地打开了,这才看到马先生从中门出来,两排的学生,列队随后而出,问哪位是南先生。这是大开中门迎接,弄得我赶快跪下。这一棒子打得我可厉害了,原来一肚子火,等那么久,你摆什么架子呢?原来人家是在里头隆重准备接待你,人家叫学生赶快穿衣服,跟我出去接客,而且平时都走偏门的,这次大开中门。马先生和众弟子从中门那个大礼迎宾地出来,一下我那个双腿啊!不知膝之曲也!自己都不知道两个腿会跪下来。请注意,年轻人啊!这都是我亲自经验的前辈的风范。那么,马一浮先生接见我的这个动作,就是《法华经》中佛说的不轻后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后生可畏”。并不是我可畏,而是人家对后生的期待重视。

    真正的佛心是什么?

    大家看看,“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善心境界,不得了啊!修行要这样修才行。行善布施你说有什么功德呢?做好事,自然有好报,至少的好报,你心里头已快乐了嘛!你做了坏事,这个报应马上来,虽然偷了他一点点,总是不安呀!不晓得怎么办好耶!果报是很现成的。所以,利他实际上就是自利。心理的行为可用物理来比喻。你把拳头拼命捏紧,为什么那么痛呢?因为向心力强的时候,它立刻物极必反,离心力起作用,非放开不可。人也一样,尤其你们年轻人谈恋爱,往往你越追他,他就跑了,不理他,他又来追你。我们越给人家的时候,心理的力量回转来,你心越踏实越安祥,更圆满。处处想顾自己的人啊!非常痛苦的。而且顾自己的人,睡也睡不好,一切烦恼得要命,这是很自然的力量反应。所以说,善行并不是都为他,严格而言根本是自利,也才是真正的自利。

    大悲心者,是普济义。故言欲拔众生苦故,即是利他之行本也。

    行一切善严格来讲还是消极,为什么是消极呢?因为行善的结果,果报是自利。真正的利他,那佛的菩提心,没得条件的,无所谓善不善,只有大慈大悲地施出去,比方像物质世界的太阳一样,它的光明照下来是普遍的,没有条件的,没有说善人头上才给他亮光,恶人头上不给他亮光,没有的,它一概是光明。你自己看不到太阳光,是你自己把它遮掉的,太阳光它永远都是透下来,大悲心如太阳光明一样普照下来。这是纯利他的行为,是普济的道理。

    因此说发大悲心的人,是“欲拔一切众生苦”,是要度尽一切众生,没有前提,没有后设。所以拿另一层道理讲,佛是大痴心、太多情了,“即是利他之行本”,这种痴心多情是利他的根本,没有其它原因,这才是学佛真正的发心。一个人真正得了佛法的修养,有一点点心得的时候,这三种直心、深心、大悲心的心理自然会发起。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有没有这三咱心理行为的一点影子,你就知道你自己了。你说我也在学佛,我也有心得,根本是胡扯。

    经常有些同学们来讲:“我这两天坐得很好。”我就瞪眼睛对他,你坐得很好,同我有什么相干?一开口就是为自己,对不对?同一切众生有什么相干?我们要检讨自己。所以,再三地说,善行到了,功德到了,你坐得好不好没有关系,你真做了功德,你把腿盘起来试试看,它立刻就到达某一个境界了。这就是证明唯心的力量有这样大。一个善的行为,比你坐在那里搞枯禅,像枯木一样坐在那里一万年厉害得多,这是行为的厉害,也是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