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宗镜录略讲 > 《宗镜录略讲》 第80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

《宗镜录略讲》 第80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2/2)

成就法,可以修到类似神通,将来的事可以在修法梦中知道,看得清清楚楚。例如人生有许多经验,年轻时候做的梦,几十年后到了那个地方,唉唷!我来过的。哪里来过?梦中来过。什么地方,看见什么人,谈些什么话,最后都会兑现。这一类是特殊的梦,也是阿赖耶识的根本功能。

    但是现在我们还是讲忆想的范围因此我们要了解自己,你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所有的梦你把它兜拢来,都属于平常见过听过了解过回想过的经验,你没有想过、见过、听过,你绝不会梦到过。所以西方人画的天堂,是西方那个境界;东方人画的天堂,东方人的境界。人类的思想范围就是那么狭小,超不过它现有知识的程度。为什么如此?因为人不能明心,不能明白自己身心的本体,无量无边的作用发不起来,所以都在有量有边的限度之间轮回。一切凡夫的修行,他的观念往往落在忆或想中,再不就是现有的意识状态中而不自知。在此我们要注意这句“凡夫忆想分别”所标明的这三种心理状态。若是佛眼的见道,绝不如此。

    圣人不信用五眼

    复次,五眼因缘和合生,皆是作相,虚诳不实。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见。

    再者,世间看东西没有不靠肉眼的,我们这个依眼神经脑神经的肉眼,是“因缘和合生”。一个人幻想多了,于一般现实中另外看到东西,那不是这个眼睛的作用,而是忆想分别作用,是精神的错乱。若是悟了道那一种眼的作用叫它是慧眼、法眼,属于精神思想的高广领域;没有悟道以前,则是非量,属于种种精神病态。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眼,包括佛眼,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佛法讲世间现象离不开因缘,世间法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譬如我们眼睛能够看得见东西,要九个因缘,这还是简单的、粗的归纳。眼睛前面如果没有空间、没有距离,就看不见。没有光,看不见。必须空与光加上脑神经、眼神经等等的作用才能够看见。耳朵能听要有八个因缘,耳朵不须要光,所以这个因素可以去掉了。至于鼻子的作用,条件又减少下来,这些道理留待讲唯识时再说。

    “眼”能见是因缘和合而生,“和合”是佛经的旧文,中国的古词,拿现在话讲就是撮合拢来发生看见的作用。所以下面告诉你“皆是作相”,那都是人为的后天造作出来的作用、现象,这是虚妄不实,靠不住的。譬如我们都晓得人闭着眼睛那个妄想叫做作梦,却都忘记了现在瞪起眼睛也是在作梦。我看到你,你看到我,全是作梦境界。因此,把眼睛一闭,前面就看不见了,也就梦过了,原来所见只是“虚诳不实。”“虚诳不实”并不是讲没有,有,但只是偶然的、暂时的,不实在,只是骗人地虚晃一下。因此真正悟到佛理的人,“不信不用”,不信什么?不信世间一切是真实的,甚至于不用,不在上面继续作文章。

    我们人经常喜欢听人家讲些消息谣言,或者对人的批评,中国文化有一句千古名言的老话:“谣言止于智者”。世间上的谣言、空话、虚妄不实的话,或者对一个人的诽谤,或者对一个人的赞叹,或者对一件事情的曲扭,这是人与人之间都会碰到的事。但是这种谣言到哪里为止呢?碰到一个绝对有智慧的高明人就完了,这个谣言造不起来了。谣言止于智者,也就是非量止于智者,这便是“不信不用”,这样才叫大智度。如果佛执一个佛眼在用,那就不是真佛眼,他也不是真佛了。

    大菩萨的好毛病

    又问曰:舍利弗知心相常净,何以故问?

    这里又提出一个问题,那难道佛的弟子舍利弗,他也是悟了道的,在佛的弟子里智慧第一,他还不知道这个心,自心本身本性本来是永远清净的,何以他还要怀疑而提出见道明心见性这个问题来?

    答曰: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着,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取是无心相。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

    这里又要特别注意了!我们经常说大话,要修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难得很喔!修大乘佛法非大愿力不可,不然就最容易堕落下去。大乘是走入世的路子,先入世间这个污染的大缸,你非给它染污不可。所以大菩萨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先要真有求大彻大悟佛法的决心,才能成就大乘佛法。但是走大乘路子容易犯一个最大的毛病,什么毛病?“深入深着”。你说菩萨道非入世不可,不然你的愿力始终不会那么广博,不会那么普及;这一走广博普及了,就越陷越深,几乎到达不可以自拔,等于是骑虎难下。其次,愿力越大,执着于愿力的实行也越强,这是菩萨戒律,属于大戒的地方,“深入深着”,行菩萨道容易走入这种情形。但是,不走菩萨道的路,不能“深入深着”,又不能成就其大愿力。

    所以有人提出问题:舍利弗既然已经明白此心本来是净土,本来是清净,何以还问这个道理?永明寿禅师就答说:“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着,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 大乘菩萨境界妄念不大容易断,往往在妄念里头打滚。要行愿必然就会深入深着,虽然了解自心本来就是涅盘,“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本来就清净,理上到了,但因“深入深着”,而“取是无心相”,又去揣摸无心的境界,因此还在忆想分别中。这是大菩萨们的好处,也是大菩萨们的大病所在。“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因此舍利弗提出这个问题,明知道这个心本来空,为什么空不了?并且此心究竟是有还是空的?

    无等等心非断灭

    若有,云何言无心相。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须菩提答: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

    “若有,云何言无心相。”假使这个心的体,生命心性这个功能本来是有,何以佛经讲心性的相是无相呢?

    “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如果心性本来是无的、空的,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几乎都会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佛法是真实不虚,不是虚幻空的喔!《心经》前面是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下面则一路眼耳鼻舌身意地无呀无到底,都空完了,最后为什么又来一句“真实不虚”?这是什么道理?

    为什么一下一路讲空,然后经典上又一下赞叹这个心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无等等心”是佛经上常用的文学句子,这类句子都很美,把一个超升的哲学,包括科学的逻辑,无法用文艺来表达的,结果用文艺表达得妙不可言。什么叫“无等等”?无法给它两个来相等,此心是这样无等等之心,没有可以与之相等的东西,没有一堆啰哩啰嗦的东西,无等之等。必须了解无等等心,才能成佛道。

    舍利弗提出这些问题,接着由须菩提来答复。我们晓得佛的弟子里头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所以《金刚经》就以他作代表。

    “须菩提答: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 他说我们要晓得佛所提示我们我们的心性之体,其相与用皆空,是无心的相与用。换句话说佛经告诉我们“圆明清净”,既然圆明清净,就没得空了,有一个空就不清净,连空也空了,才是究竟的圆明清净。有一个有更不清净,有当然要空,但你说我有空了,有个空,已经等于有个有。有一个空就不是无等之等,所以连空也空,毕竟清净。

    清净就是清净,你说清净是什么样子,清净有个样子就不叫清净。所以须菩提答复说“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真无心是彻底清净,“有无不可得”,说一个有是多余,说一个空也是多余。“不应难”,这个难不是困难,是你不要故意问问题,你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须菩提答:毕竟空一切诸法无分别,是名无心相。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

    非常重要的一段话。舍利弗提出来问:“何等是无心相?”什么情形才可以说是悟道了,证到了空的无心的境界。须菩提的答复是,毕竟彻底的一切法皆空。什么叫做空呢?就是“一切诸法无分别”,意境上不起分别。假定你现在说我很空,外缘一切都放下了,你有个空就是意识在起分别,你跟不空在相对。你觉得自己很清闲,正在那里忙呢!譬如有些人打坐,坐在那里说我空了,什么都不想,这是求个清闲。他一天到晚很忙地在把握那个清闲,如果你叫他:“喂!帮我一下。”“不行,妨碍我的清净。”这不是毕竟空。毕竟空是一切诸法没有分别,不起分别。忙中也清净啊!在那什么状况都是闲,所以叫做无心相。

    下面接着告诉我们,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你们要求个空吗?空念头吗?他说你的心当下就自己空的,不是你去空它的。譬如我们每天的每个念头,毫不停留。它本“即心无心”,用了便休。你要造一个空的境界出来,那是你的分别,不是真的空,换句话说佛法所讲的空,是它来空的,不是你去空它。如果打坐用功夫求出一个空境界,那是造作相,那是妄念造出来。所以“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不是说我两条腿盘起来,“不要吵哦!我现在空了”。那是把一切割断了,自己守一个范围的空,根本是妄念境界,不是真空。这下落于佛法的大戒--断见、断灭相。空不是断灭相,“即心无心”,也就是六祖悟道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空是什么?当下即是。当下你这个念头不要把握它,它自己跑掉了,本空嘛!何必去找个空?“非待断灭”,等待你做功夫来断一切妄想证得空,那就错了。再来又引出佛经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