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宗镜录略讲 > 《宗镜录略讲》 第79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

《宗镜录略讲》 第79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2/2)

么?耶!一修呀!将来修到老了,能够出来一个年轻不老的,返老还童,这就是在那里计度这个身心,甚至估计另外一个身心的好处。大家仔细从阿赖耶识下意识反省一下,都有的。口口谈空,步步求有,一边说学佛我看空了,如果碰到一点打击,唉唷!好像佛法都不灵了。你看他是学空吗?可见是在学有嘛!所以“众生计有身心”,都是把这个身心抓得很牢。那么法融禅师说如镜像一样,说镜像是为了破一般众生身心坚固的观念,但是说镜像,又有人抓到镜像那一边去了。

    因此有些学道家学密宗的还专门买一个镜子来,看着镜子在打坐,然后看这个镜中像就是我的像或佛菩萨本尊的像,这是佛法的方便法门。因为镜子的性质,画个什么就有什么,画个葫芦就有个葫芦,于是大家都来学画葫芦,你画个葫芦,他也画一个葫芦,人人都来依样画葫芦。画归画,可惜不明佛意,说一个镜像,就修一个镜像法,然后深着其中,真是没得办法。这叫做“说镜像破身心,众生着镜像”,般若里头是讲毕竟空,彻底空,把这个镜像影子也破了,所以说“众生着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同时又交待,“若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此身本同镜中影本来空。但又怕后人又执一个空,因此接着说“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毕竟空只是一个权设的名相,千万别最后又留一个“毕竟空”在哪里。

    永明寿禅师讲到这里为止,一路显空的真义,他是宋朝人,不晓得宋朝以后中国的佛学,唯识跟般若两家争的是“毕竟空”还是“胜义有”,诤得一塌糊涂,还又争下去。如果他老人家又来的话,又要写一部《宗镜录》了,又要将旨意依时代需要重新著作过了,这就是我们众生!永明寿禅师为了破抓住镜像境界的过患,说毕竟空,破镜像。我们一定要在这个上面好好反省自己的身心就是空。大家这个**,是我们造出来的。每个人的像,脸有长一点的,圆一点的,有些人尖一点、方一点,有些人面宽一点、窄一点,有些人身材胖一点、或瘦一点,有些人近视眼,有些人远视眼,有些人耳朵听不见,有些人耳朵特别灵光。这是什么道理?这个众像是谁造的?其实我们这个像是镜中之像,是心镜的造影,我们生理的业报就是心象的呈现。所以大家要了解,尤其年纪大的朋友,身体衰老了,得各种的病苦,而佛为大医王,能治各种病。病从哪里来?病从业来。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真正了了心 ,生老病死是可以解脱的。所以所谓镜像,不是光叫你看镜子里头的像,而是要悟此身如镜中影,不然就把佛经糟蹋了。

    现在,大家坐在这里,我们马上测验,我当然不好意思,好意思的话,我就暗示你后面的人给你一拳或捅一下,你那个镜中像马上就变了。为什么变?心动了就变。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很自然,一副菩萨相。如果在路上跟人家吵一架,那个样子变了,心镜一变,这个像就变了。心慈悲就现慈悲相,心烦恼就现烦恼相,痕迹留在身上行为的粗细每一处,我们学佛要彻底了解这些。

    庄子的参禅法门

    所以,这个镜像的原理体会不到,那你根本学佛还没有入门。

    同时,大家也可体会庄子所写的《齐物论》那一篇。所谓魍魉与影子的故事。一个人在阳光或灯光下面一站就有影子,影子还有个朋友魍魉,它是这个影子之影,即在影子外面有个较谈的圈圈。有一天魍魉向影子说:“你老兄啊!唉呀!真讨厌,看你好麻烦,一下又躺下来,一下又站起来,一下又走,一下又坐。”那个影子跟魍魉说:“老弟啊,你不知道,我做不了主耶!我听我后面那个老板,老板要坐我就坐下,老板要站我就站起来,唉!说话说回来,老板自己也做不了主,老板还要听后面那一个。”那一个是什么?不知道。庄子的道理也就说明,你看,我们人的影子在灯光下面跟着这个身体跑,身体又跟谁跑?跟着念头跑,念头跟心跑,这正是镜像的道理。

    如果你真懂得镜像毕竟空,彻底的空,那么你就离一切相,就证道了,不是理论上到,是身心就到了,立刻就空掉了。身心毕竟空,这就悟了。悟了以后,就要扫除悟迹。拿禅宗来讲,悟了道,却没有悟道的样子,若只是一天到晚摆个修道的样子,那不是修道,反而会得精神病的。所以连悟迹也都要空。要知道所谓毕竟空,也就是假名而已。“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你有一个毕竟空在,已经不对了。

    本无佛如世间日

    若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本无亦本无。若知本无亦假名,假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

    这是引用佛经彻底的佛法,所谓的无上义。为什么说佛教尽管衰败,但佛法变成了佛学,佛学思想在人类文化上始终是上升而且站在好高一个地位,那同佛教没得关系,因为它本身哲学的论辩,始终是至高无上的,而且条理清晰非常科学的。

    这里永明寿禅师又说“若身心本无”,那么“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佛道也是本来空的。一切法也是本来空的。既然是“本无”,这样还会有一个本无在那里吗?所以“本无亦本无”,假的一个代号而已,无所谓空,无所谓有,二百六十字的《心经》,都给人讲完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佛的道并非有个什么来源,不是天地所生。因为它本空、本不生。不但佛的道,乃至释迦牟尼佛创的这个宗教,其实佛本身并想创教,创一个宗教的形态是后来佛的弟子们所发展而成,是人为的。“直是空心性”,佛因为证到了真空自性,然后出来教化众生,教化久了以后,四十九年教化的成绩开了风气,“照世间如日”,他的大智慧、大功德犹如太阳出来一样,大地都受它的光明普照。佛说佛法的道理就是如此,而佛本身则又推得干干净净,佛不像后世学佛的人自欺欺人,他老人家在《金刚经》上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不但《金刚经》,其他经典他说了很多:你们不要认为我有个东西传给你们啊!什么都没有,我等于没有做一件事。我们翻开《华严经》各种大经看看就知道了。后世佛教不同啊!我传你一个法,我是你的上师,我最大最高,你非要恭敬不可,不能背叛,不听我的话,那不行。

    我看佛说法,他一切推得干干净净,不是我的,这是真的毕竟空。尤其我们看戒律上,有一个比丘坐在那里叫:“哪位师兄啊!帮我来穿一下针啊!我看不见。”缝衣服的针看不见,那些师兄们都在那里打坐入定去了。佛听到这位眼睛看不到的老比丘这样说着,就亲自把他的针线拿来,给他穿好。这位老比丘就问:“师兄啊!你是谁呀?”佛就拍拍他的肩膀:“是我啦!你好好缝衣服吧!”老比丘说:“佛啊,你怎么来给我穿针线呢?”佛说:“你不要惊慌嘛!我也要培功德。”老比丘说:“成了佛也要培功德吗?”培功德,诸佛菩萨都要培功德,无穷无尽,换句话说,做善事还有停止的时候吗?成了佛更好做善事。就是这个话,这就是佛的态度,此所谓是教育,是大圣人,我们做不了。所以这里说“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