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宗镜录略讲 > 《宗镜录略讲》 第68章 道人挑大担

《宗镜录略讲》 第68章 道人挑大担(1/2)

    “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师、法眼宗的重要性。像我们手里这部书《宗镜录》,是净土宗也是禅宗大师的著作,他从禅宗出来,他的系统是法眼宗。法眼宗的传承很快就断绝,为什么?因为太难!换言之,法眼宗在用功、证道上的要求非常严格。上次提到法眼禅师的诗偈:“理极谓,如何有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有人研究中国禅宗,尤其禅宗祖师们的诗偈,认为几乎与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的大智慧一样高超,有时一首偈子的涵意包含甚广。

    “理极忘情谓”,理到了极点、悟道了!“情”、妄想、“谓”,无话可说。

    “如何有喻齐”,什么比喻都不需要,没有一个比喻可以与它相比。

    “到头霜夜月”,文学的境界也是悟道的境界。冬天清、冷、静、寂的霜夜,月光遍照,整个天地都空了!

    “任运落前溪”,清光一照,百尺竿头还是落到平地。

    “果熟兼猿重”,虽是写景,理到了就是功夫,树上的果子熟了,猴子偷摘果子。猴子、果子挂在树干上,树枝因承重而弯曲。猴子代表心猿,果是道果。理论、功夫到了,自然果熟,心境自然到达庄严的境界。

    “山长似路迷”,这是大家都能体悟到的,你们用功的情形就像扭秧歌,今天进三步,明天退两步;这两天进步一点,一会儿功夫却又跨掉了。修道这条路程非常遥远,有时疑似无路可走,越修越糟糕,在进步中间是有这种感觉。

    “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描写夜晚的景色,也是修证到的境界,原来还是自己本来的那个房子。“西”也可以解释成原来又是归到西方,这个西方并不一定完全代表极乐世界,也可以代表心地法门,本来清净。这里是真净土。“举头残照在”完全到了家;“元是住居西”原来就是自己的故乡,我的本家就在这里。

    这是法眼禅师陈述悟道境界偈颂,法眼宗是禅宗的一大宗派,永明寿禅师是法眼禅师的徒孙。

    这里强调理与事的重要,我们要切记法眼禅师“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这两句偈。大家在用功阶段,有时反而觉得自己在退步;走一段长途,往往会觉得疲劳而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不晓得何时到家,好像走错路!其实没有走错,只要一想到法眼禅师这句话:“山长似路迷”,便能不退道心,锲而不舍地修去。

    客尘不住主人家

    “或事观对于事寂,谓观于一境,心不动摇也。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事观,事寂;理观,理寂,这里举出相对的道理。以华严宗的修法,或者以事观对于事寂,修持的功夫到了,智慧也到了以后,-切达到寂灭涅盘的境界,自然空,不需要你求个空。那么,走哪一条路线呢?是观心法门的道理。“观于一境,心不动摇”,妄念来也不拒、去也不送;来不迎、去不追,就是一心坦然而住,心不动摇,理与事一齐到。这是华严的圆教,也是禅宗入手功夫最痛快的地方,随时随地在观心。《楞严经》比方我们此心是主人,一切妄念是客人,叫客尘烦恼,主人端端正正坐在屋内看着门,客人来了也不起立迎接;客人走了不相送,一切是不动不摇,何必跟妄念打交道!《楞严经》再三提到客尘烦恼,你越理它,烦恼、妄念越多;只要主人做得了主,客尘烦恼自然有尘埃落地的时候。这个法门是事观对于事寂,观于一境,心不动摇,当然这个法门相当高,一路到底就可以到家,甚至到达即生成就。然而大家走这个路线容易起怀疑的原因何在呢?也就是法眼禅师所讲的“山长似路迷”。学佛修道者常有一种做生意的心理,贪心,都想今天做,明天就会,最好今天做今天就会,一修就成功。修了两、三天不干了!划不来!浪费时间!不晓得他准备把多余的时间拿去做什么用!实际上只要一心一路下去,抛弃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就可一路走到底;中间偶然起疑,就要能自觉。这个疑不是对佛法、道理的疑,而是对自己怀疑起来,这是要命的!人最大的敌人是对自己怀疑,尤其修持的人,在理上不透彻的,容易犯这个错误!

    “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这是最后,最好是智慧成就,以理来观,透过智慧成就,自然到理的大定。“理观对于理寂”,此时无心无念,自然到达无心地。不论小乘、大乘,无心地是修极果的基本道理。“亡心”,心没有了;“照极”,照见五蕴皆空,空到极点,就达到观自在的境界。

    按着他引用经论来说明:

    心空能见十方刹

    如《百门义海》云:“明出入定者,谓见尘性空;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

    他特别抽出《百门义海》这部经论的精华,书中说:真正明白出定、入定的道理,“谓见尘性空”。此话怎讲?怎么叫真正入定?怎么叫真正出定?你不要认为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昏头昏脑、摇头摆脑,坐在那里黑洞洞地一钻就是入定,那是落昏沉,绝不是入定。虽然两腿可以盘上一天、十天,都没有用,都在昏沉中。什么叫入定出定?“谓见尘性空”,六根六尘,包括物理世界,也包括**,真正入定,没有**的感觉了。你说对啊!睡着了也没有**的感觉,但那是大昏沉。**是四大的尘,所谓没有**的感觉,是与太空一样相合一,完全空灵了,这个称之见道,不是眼睛的见,而是心地法眼见到尘性本空。那么见尘性空的人,真入定了,我们看不到这个人,因为他一念尘性空,整个四大**就与虚空相合,我们的肉眼无法看见。

    “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这个时候没有时间、空间的观念,不但功夫到了,十方世界中一切真实的理也到了极点,这个是真正的入定,接近所谓如来大定;也接近所谓楞严大定。

    最近我听了很多奇怪的事,有学生说他学得一个楞严大定法,我说奇怪!楞严大定还有法可传?所以对于妄觉妄为的人,觉得连一笑也多余,只好听了就听了。这里顺便提醒各位,不要被求一个法、求一个名相所骗!那是自欺!真正定的原则、原理都说明过了。接着他又申诉理由:

    然此见尘无性空理空时,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

    这两句话是永明寿禅师加注的评论。永明寿禅师距今约一千年,言语、观念都有所差异,我们用现代话再叙述一遍。就是说,上面所讲的真正的入定,见到物理世界的空,乃至物理世界之尘无性的空,如此到达理空的智慧时,乃是十方之空也。这句话如何解释?我们晓得太空的空仍属于物理世界的空,不是明心见性般若性空的真空,这个观念千万搞清楚,佛法所讲的空,不是科学界所说物理世界太空的空,因为太空的空也是物质,是属于五大中的地水火风空中的“空”,这都属于物理世界。至于本性、至性空的性空,不是物理世界,那是形而上的,非物理世界所能包含,但它包容了物理世界。一悟了物尘本空,等于是通达“十方一切世界皆空。

    “何以故”,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创作的文字,中文文法倒装句,拿现代话讲:什么理由?

    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

    他说什么理由呢?“由”字在古文写作中很重要,现代白话写作就不用“由”。因为此心达空,心已不是我身中之心,而是十方之心,尽虚空遍法界。此十方之心,能见一方之一尘,亦同时可见十方的种种尘。十方之种种尘也就是此方之一尘,“一多融通,同异无碍”。

    “定亦不碍”,这些尘尘刹刹的存在,不妨碍这个心不动。当你真理解,理透了,物理世界虽有障碍,照样入定。

    “事相宛然”,一切事实、现状很明显地摆在这里。

    “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这时入定、出定是同是时的,换句话说,入定与出定一佯,真正到达,这人随时随地都在定中,但也等于已经出了定,并不需要盘起腿来入定。有时候盘腿闭眼好像入定,其实都落在昏沉,不是真得定。真定的人闭眼、开眼都在定,是故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