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唯识与中观 > 《唯识与中观》 第38章

《唯识与中观》 第38章(2/2)

美。这些道理是讲文字的本身是意识境界的范围。

    “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并且,他说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土,代表土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人类所有的言论、文字,叫它为名、句子、文章,依声假立,都是根据人类发的音声而建立了文学、文章的系统,“非谓一切。”注意啊,这是讲这个世界,如果心头、外太空还有别的世界,人家的世界言语不一定向我们一样靠喉咙讲,也许他们靠两个手拍拍,有风出来就懂了。比如蝙蝠在飞翔“嘘---”它们自己就懂了。猫狗还是靠声音,同我们一样。有些生物不靠声音,碰一下就懂了。所以有些动物啊,你看它不讲话,没有发声,它两个碰一下,或者那个鱼同鱼啊眼睛对着看一下,它懂了,那它的语言就靠眼睛了,不是靠意识,非谓一切。

    “诸余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所以其他佛世界的讲话不是像我们一样,靠嘴巴讲,佛经上也经常提到:上方世界靠彼此的气味,香味,彼此一闻到意思就懂了,佛经上经常提到。还有其他佛土的世界,言语的通达不是靠声音的,靠彼此的光明。放的什么光,“噢,我懂了你干什么。”他就懂了。现在科学进步,我们人类脑子里想什么东西照相可以照出来,光不同,起一个坏念头就是黑光,好念头就(暂停)。比如看你身上有十块钱,很打主意,放出来的就是红光里头带一点黑气,贪心。好的光啊,金光发亮,白光,都是清亮的,最好还是蓝光,天青色的蓝光。那么其他世界佛土的人彼此沟通意思不是靠语言文字,亦依光明,有些就靠彼此的光明就通了意思,沟通了。还有些是依妙香,彼此的气味。这个气味在我们人类叫做体嗅,人体各有各的味道,有些人身上出的汗是酸味的,有些人是发焦,焦味的,反正是五花八门,各种味道都有。他说有的世界闻到这个味道,妙香味,或者是吃到一种滋味,他就沟通了意识。假立三故,那些世界的所谓名、句、文身就靠别的东西形成了,建立三样东西:名、句、文身。这是解释、辩证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头的道理,还没有完。

    “有执随眠异心心所。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彼亦非理。”现在有一个名称,咋看很麻烦,也是翻译最好的名句,随眠这两个字。这个随眠啊,中国佛经、佛教的文学,很多教的名称,玄娤法师翻译唯识采用了这个名称,叫随眠烦恼。我是始终认为玄娤法师这些地方翻译的啊,岂止五体投地啊,有十体我都投地了,高明!这个随眠烦恼,随就是跟着你,不过如果你解释为跟着你睡觉,那算什么东西啊,那也不是棉被,也不是榻榻米,怎么叫跟着你睡觉?它跟着你,使你永远在睡眠不清醒的状态,叫做随眠,所以连起来叫做随眠烦恼。一切众生烦恼的心理跟着你,你自己不知道啊。它随时跟着你,旧业都跟着你,你自己还不晓得跟在那里?跟在头上还是心里?都不知道,它就跟着你。而使你一天到晚都在睡觉一样,就像诸葛亮的诗:“大梦谁先觉”啊,人生都在大梦中,夜里在做梦,白天瞪起眼睛也在做梦。这个梦如果能够醒悟了,就叫悟道。诸葛亮这首诗文学境界,文句文身,实际上他并没有悟道。不过这首诗的第一句好像悟道了,为什么证明他没有悟道呢?《三国演义》上:“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看起来第二句话他好像在吹牛,诸葛亮真有点亮光了,好像悟道了。(对写板书的同学讲:“平生”啊,又不是皇帝,皇帝要你不跪,叫“平身。”)第三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看了下面两句,他还在随眠,所以他还是没有悟道。其实这四句诗不是诸葛亮做的,写《三国演义》小说的罗贯中做的。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睡醒时做的那个诗,“大梦谁先觉”。现在我们暂且不管诸葛亮,回转来看诸葛二,诸葛二是什么?就是随眠,使你糊涂。那么随眠这个东西呢?其他的佛经所讲的无明就是这个东西,无明烦恼,不明白,糊里糊涂,脑子就是笨,脑筋糊涂,就是一片无明,所以禅宗祖师的诗:“一片白云横古口,几多飞鸟正迷恍”就是糊涂,头脑不清,笨极了,永远找不到规律,跟他讲话他也不懂,这是讲随眠的状态。第二,所谓研究佛学的烦恼,这个特别注意啊,佛学所讲的烦恼不是痛苦啊,痛苦是很严重的,烦恼是任何一个人免不了的。比如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或者觉得天气太热了,总之是心中有事,随时不舒服,随时脑筋里、心理上没有做到像好的天气、太空散掉的青天一片云都没有,做不到。只要有一片白云迷住了,都叫做烦恼。还不要像这几天,不是白云都是黑云。现在就讲到随眠烦恼。有执,即有一部分小乘的佛学家,执着了随眠这个东西异心,他认为这个无明是单独有一个东西,有一个心理状况,异心,同我们的心性之体不同。异心心所也同我们的普通心理状况不同,这就叫随眠。认为随眠这个东西是不相应行蕴所摄,他说这个随眠不是心理状况,是个什么呢?是生命本能活动的那个行阴的范围。人为什么要睡觉呢?疲劳要睡觉,像我们习惯地认为人不睡觉不得了,要死的,做不来,健康很坏。其实修道人真修到了可以断除睡眠,不睡。因为睡眠是一个习惯、习气,睡眠就是一个随眠烦恼。所以睡眠不一定是生理上的需要,是心理观念的需要,也属于心心所。所以随眠的睡眠不属于行阴所得,不是生命本能的关系,还是心理的作用。因此他批驳他彼亦非理,如果他认为随眠是属于行阴的范围,不合理。

    “名贪等故。如现贪等。非不相应。执别有余不相应行。准前理趣皆应遮止。”他说随眠烦恼是什么东西呢?是无明,无明属于根本的坏心理的贪的心理,佛学把一切的心理状况归纳,根本的烦恼有三个:贪、瞋、痴。广义的贪一切都是贪,一切贪名利、贪享受,乃至我们胖子怕热的的贪凉,瘦子怕冷的贪穿衣服,都属于贪。喜欢吃咸的人多加一点酱油也是贪,喜欢吃甜的多加一点糖也是贪。这个贪欲本身就是个无明。因为你自己不知道心理会有这个东西,你总觉得是一个生理的作用,不是心理的作用,这是彻底的唯心主义,是心理作用。但是你自己检查不出来自己心理习气的贪欲作用,因此它的这个习惯变成你的随眠,一片无明给你盖住了,随时跟着你,使你永远不清醒,反省不到。随眠就是自己反省不到,你在睡眠状态中嘛。所以随眠无明这个东西是属于贪欲的心理的范围。如,例如说,我们心理呈现了贪欲的境界,非不相应,这个并不属于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的关系,这是与意识有关联的所谓相应法。执别有余不相应行,如果你认为随眠无明的状态是生命本能的作用,不是心理的作用,执着特别另有一种所谓不相应行的,他就观念错误,立论错误。准前理趣,准即拿前面逻辑分析的标准,以逻辑推理的标准,逻辑论辩的道理,趣即是这个观念的内容,皆应遮止,这是讲佛教本身小乘派别一个学理观念上的偏差,应该遮止。

    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完了,现在论辩无为法。上面这些佛学的归纳,我们重新提起大家注意:一切宇宙万有,不管形上、形下,或者没有事实可以达的,在思想理论观念上抽象可以达到的,这些等等都是属于有为法。得道、修道,这个道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悟道了,比如大家喜欢讲禅宗,开悟了,开悟了是什么东西?你得到了什么?“哎,我真的悟了。”你真的‘误’了,那是言旁口天的误,你绝对误了。(这两个误、悟拜托你写一写)如果真悟道了的那个悟,悟到什么?悟到无为法。你有所悟,有个境界,有所得,有所了,都是这个误,不要搞错了。你说:“我证到了空,哎呀,我好清净啊,解脱了。”早就是这个误了。悟道之悟是无为法啊,尤其我们诸位专门学佛的同学,特别特别注意啊,现在解释无为法。

    “诸无为法离色心等。决定实有理不可得。”第一条,批驳佛法外面的外道,这个外道不是宗教性的,不是佛教性的。佛学、佛理这个性,佛法性,怎么说呢?心外求法都叫外道。若宗教性的呢?你同我的崇拜信仰不同就叫外道,那不对。真正的佛法讲外道是心外求法,为之外道。宗教性的,形象不同就叫外道,信仰不同、观念不同就是外道。这个要注意啊,这里讲的外道不是宗教性的,是佛法性的。他说一切外道也讲得道,所谓得道就是证得无为。比如我们中国文化老子,老子就提倡无为之道。但是千万不要把老子的无为类比佛家所提的外道无为,这完全错了。这是另外一个专题,暂时不讲。现在讲佛法印度哲学所包含的无为法。外道认为一切无为法离色心等,认为离开心、色即物质,换句话说是离开身体,身体就是色法。心,一切心,心理状况,认为得了道就是身体也没有了,心也没有,没有了以后有什么?有个道。这个道叫什么?叫做无为。决定实有,得了道就好了,我们经常听到学佛的人讲:“如果我得了道就好了。”好了怎么样?好了就有那么大的果果请你吃啊?还是有那么大的饺子?你好了,那天上的月亮会大三倍啊?“如果我得了道就不来了。”“你不来了到那里去啊?”“啊,我得了道就不到这个世界来了。”“那么你到那个世界去呢?”这都是莫名其妙的观念,都是自己在欺骗自己。这是误了,自己欺骗了。因此,正统大乘佛法认为理不可得,你观念错了,不合理。

    “且定有法略有三种。”现在先不讲无为,你所认为证了得了道就有个道可得,这叫无为,那么什么叫有呢?且定,我们首先使你了解一些,你先固定了什么叫做有?且定有法,什么叫做有呢?说我得了道或他有道啊,有个什么东西啊?说某某人有道,这位陆先生有道啊,什么叫做有?什么叫做道?道是无为,怎么有个道呢?且定有法,什么叫做有?这个逻辑论辩要搞清楚,略有三种,归纳起来有三种有。

    “一现所知法。如色心等。”第一个有嘛很明显,我们现在活着都知道。什么是有?现所知法,现在我知道的,知道什么?如色,身体,这个色。你说“哎,我这个身体现在没有死啊,有啊。”这就是色。心,“哎,我现在心里能够想啊。”就是有,第一种。

    “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第二个,现在虽然不是我的身体,也不是我的心理,但是归我用。现在我拿来泡茶喝的,茶杯,这个就是有。“哎,你帮我泡茶。”“泡在那里?”“这个茶杯里。”就是有啊,有一个茶杯。“哎,我要穿衣服,把我那件衣服拿来穿上。”有嘛,这就叫做有,如瓶衣等。

    “如是二法”,像刚才讲的。第一个,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脑筋、我们的思想、心理。第二个是我们所属的,归于我们支配的,桌子、茶杯、衣服。这两方面都叫做有,“世共知有。”这个道理很简单嘛,世界上随便那个人都晓得,这个有就是有。“不待因成”,不需要等待另外一个原因啊,构成了一个有,不需要另外一个原因啊,有就是有。

    这是两点,第三种有呢?“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有了这个东西就要作用啊。比如你的眼睛,没有就看不见,有就看得见。比如我的耳朵,没有就听不见啊,有就听得见,有作用。没有扩音器,我的声音大家听得很小,现在有,这声就扩大了,这就是有啊。

    “由彼彼用证知是有。”由于这些东西它能够发生作用,因此如科学一样,有证据,晓得它这个样子叫做有。

    “无为非世共知定有。”道是无为法。你问世界上的人,无为,什么都没有动,也没有做,即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这就叫无为法,世界上谁能证明出来无为法是有的?你见过道嘛?你见过无为没有?哪个人敢说“我见过无为。”那他早有为了。所以你们打起坐来:“哎哟,看到光了!快要得道了!”那是光啊,不是道啊。你说:“我背上气动了。”那是你背上的感觉,不是道啊。千万不要搞错了路数。你说:“我肚子胀啊,丹田发暖啊。”那是你里头发烧了,同道没有关系啊,对不对?你说坐在这里大家不用电灯泡就都发亮了,不过是你自己身体发亮了,不是你得道了,所以道是无为法。无为非世共知定有,无为法不是世界上共知的,共同认为。比如说,眼睛的作用是能够看,你问中国人、外国人,随便那个人都承认。所以佛法是讲科学,拿证据来,不要空洞理论。你说:“道你那里懂呢?只有我知道。”那你爱怎么骗人就你知道吧,你不是自欺,就是欺我嘛。那这个无为法呢?等于画画的人,世界上不管那里的画家,最好画的是什么?是鬼,因为谁也没有见过鬼嘛,我画个样子就是鬼,所以鬼像最好画。第二个呢?菩萨像也好画,因为你没有见过啊。可是人像就难画了,那不简单,大家都内行。你说画我的像,我一看说:“不像我。”至少我没有看过我,但我看过镜子里的假我,真我是谁没有看到过。你们在座的诸位,你们活了一辈子,你的面孔长的什么样哪一位看到过?不要吹了,你说:“我镜子里看过。”那个是假的,镜子里的光线是那边照到这边,这边照到那一边,上面照到下面,下面照到上面,所以镜子里的那个面孔是跟我们相反的。而且世界上一百个镜子一百样不同,同手表一样,没有一个表真正走的很准的。所以我们活了一辈子,自己的面孔、鼻子怎么样根本就没有看到过,不要吹了。对不对?你信不信这个道理?懂了科学你就信,绝对没有看到过自己的面孔的。所以我的面孔漂不漂亮只有给你看,等于我的衣服好不好看是请你看,不是请我看的。我一看,不对了,弯下来了。

    “又无作用如眼耳等。设许有用应是无常。故不可执无为定有。”再提出理由来,又即再字,无所作用,等于眼睛、耳朵。眼睛、耳朵有作用。设许有用,你说无为这个东西,假定无为是道,道还是有用的。比如眼睛、耳朵是有作用的。有作用的东西就不能讲它无用。你说:我眼睛闭起来,这个时候的无用的,是无为啊。假设就是这样成立的话,这个理论成立,应是无常,这个有用与无用之间是属于佛法的无常,不永恒。为什么叫无常?因为它随时变,因为它随时变了所以叫无常。故不可执无为定有,因此你不能坚执无为之道的道体是个无为,一定是有,那是你意识上,观念的执着,实际上无为就是没有个东西。

    “然诸无为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显性故。如色心等。不应执为离色心等实无为性。”然诸无为,但是我们现在讲道这个体,菩提、涅盘,或者叫道,它体是无为的,那么我们讲一个无为是所知性的,是我们有智慧,有知识加以理解。“哦,我懂,那个道体是无为。”这就叫所知性的。或者是色心,这里色心两字不分开了,什么叫色心啊?心脏和脑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脑神经的理解,反应的作用,所显性故。因为我们有思想,这个思想是怎么来的?靠这个色心存在。所以我们学佛的年纪大了经常写信用:色身衰退,或者叫色力衰退。就是说人体、**老了,至于说到色心衰退呢?就是思想昏迷了,昏聩了,年纪大了。色心与色身不同。这里讲色心,或者是色心等,所显性故,心理状况,活着,呈现出来的境界,所表现的。如色心等,不应执为离色心等实无为性。既然是我们这个身体活着,这个生命活着有这个**,有这个脑筋、有这个思想,想出来这个道理,空的。那么你就不应该坚执认为离开了色心啊,的确有个道。因为你现在了解的那个境界是靠你有脑筋,有心脏活着懂的。你说:“我打起坐来,现在空啊空啊,身体没有感觉,这就是道。”对不起啊,这还是你身体存在所反应有个空的,如果你这个没有了,一口气不来这个倒下了,那个空的境界还有没有?你没有办法拿证明啊,对不对?你不要搞错了。哎,说:“我现在得了道同那个时候会一样。”恰恰不一样怎么办呢?当然你那个时候说:“回来告诉你。”死去了的人回来同我讲:“哎,不是那个样子。”我也听不见了。不要弄错了。

    好,现在讲无为。无为之道就是讲空,普通讲,得到了空就是得到了道。那么小乘佛学家有三种(《俱舍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三种无为,换句话说是三种空。我们普通一般修道的都在这个境界里头,都在空。我们常常听同学们谈:“哎,昨天上午打坐很好,空了。”“怎么空了?”因为你坐在那里,自己的意识:哎,空了,空了,很高兴。很高兴那就不空了,还有个高兴呢。就是高兴都没有,空了,空了,还是你有脑筋,有感觉,活着的那个境界就是虚空无为。同现在这个虚空一样,我们头上的这个房间一样,上面没有坐人,也没有东西,虚空,虚空是无为。这个虚空是虚空嘛?虚空里面有东西啊。有气流,冷气机里的气都在里面跑,不过我们肉眼看不到,你用一个科学仪器一看,看到虚空里头多得很。还有电灯放出来的光波,还有一些小灰尘,还有些气动,多得很啊,一点都不空,同样道理:

    “又虚空等为一为多。”就是承认有个虚空无为,这个虚空我们表面上看是无为的。现在逻辑问题来了:这个虚空是一个,一元的,拿西方的哲学观念来讲,还是多元的?为一为多?

    “若体是一遍一切处。虚空容受色等法故。”如果说虚空是一体的,是一元论,因为虚空遍一切处,随便哪个地方都有虚空。好了,一个现实问题来了:虚空容受色等法,这个虚空包含了物质世界的一切,乃至地球,乃至一切都包含里头去了,我们表面一听:“是这个样子啊。”不是这个样子。

    “随能合法体应成多。”比如这个虚空,我们抬头一看这有一根梁,梁的外面有虚空,梁的里面有没有虚空呢?有,我们一定答复有。怎么有呢?你把梁挖开虚空就出来了。哎,但是我问你:“如果把梁的这个水泥不挖空呢?有没有虚空呢?”他说:“没有虚空啊。它是实体啊。”空在实体中,还是实体在虚空中?如果说虚空因为水泥构成了一个梁,一个栋梁,虚空嵌到里头去了,随能合法,虚空同物质配合拢来,体应成多。那好了,梁里头挖一个小孔,就是梁里的小虚空,我们现在张开嘴巴讲话,是我嘴里的虚空,你讲话是你嘴里的虚空,这个虚空就是多体了?多元论了?体应成多。

    “一所合处余不合故。”如果说是一元论,这个虚空构成了某一个山洞,其他的山纵然挖一个洞就不会有虚空啊。可是事实有啊,这是逻辑论辩,学过逻辑的一听,我们晓得,狡辩的本事真大。这个论辩的却是理论上、论辩上的辩论术啊高明到极点。但是也是事实。没有学过逻辑的人啊听起来很茫然,不晓得讲的是什么。所以真正佛法到最后是逻辑啊,修禅宗也是一样啊,不是无念为宗,糊里糊涂,这是馋,那当然,面包到前面来我也会馋。那个禅不是啊。现在懂了啊。

    “不尔”如果不是这样,“诸法应互相遍。”虚空跟一切万有互相加入,遍满一切。“若谓虚空不与法合。应非容受。如余无为”假定认为虚空不与一切法相合拢来,那么虚空的本身成问题了,它就不应该包含一切了,那么所谓虚空无为,虚空的空就不成立了,这个逻辑。

    “又”,再说“色等中有虚空不。”一切的物质里面有没有虚空?你说有,“有应相杂。”有嘛?空跟水泥两个合起来,水泥里的空在那里?水泥里有一个空相杂。“无”,如果说水泥里没有空,土地里头没有空,没有的话,无“应不遍。”那虚空就不叫虚空,不能普遍啊,在逻辑上。

    “一部一品结法断时应得余部余品择灭。”这叫做择灭无为,批驳了择灭无为,怎么叫择灭无为呢?在意识上,比如说我们现在打坐学佛的人认为上坐以后,把一切妄想、烦恼、思想都把它断除了,才证到空的体,就是呈现了空的境界的话,这个境界的空叫做择灭无为。你是选择过来的,选择了清净,自己坐着很清净,很舒服,这个境界保留了。把我们平常习惯的思想、烦恼、来去的,这一个知道很烦恼的,把它丢掉,放下了,那么你所得的这个空的境界是选择来的。应该空的把它空了,那个清净舒服,你绝对舍不得空的,这个空是择灭无为。这个择灭无为一部一品结法断时,你把自己的烦恼妄想,任何一点断得了的时候,应该其他的烦恼跟着也断完了,可是事实不然啊。你打坐坐起来有时候心情好的时候,有时候:“哎呀,我现在真是佛,我信了,真有道。”因为现在我没有烦恼。骂你一顿,打你一拳,看你烦恼不烦恼?你绝对气得还骂我呢,那有屁用?那你这个空、清净有什么用?这个择灭无为不是道。

    “一法缘阙得不生时。应于一切得非择灭。执彼体一理应尔故。”这一段讲非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就是说:我用不着着力,自然就空了,就达到无为境界了。其实这个境界啊,我们先不跟据《成唯识论》讲,谁都有,就是猪,没有认识,什么时候有啊?你做工作累极了,所以我常常看那个牛啊、马啊、还有做工的人,还有很辛苦做劳工的人,咳啊,背个木头抬啊,他的气都出不了,一旦把那个担子一放下,坐在那里:“哎呀,我的妈!”那个是无为,什么都不要想,妄念没有了,你信不信?会不会这样,不晓得你们诸位累过没有?若没有累过,还有个办法,当你发脾气,发了大脾气,发累了坐在那里:“气啊,我气死了。”什么都想不起来,那就是非择灭无为,对不对?这个总有经验吧。你高兴笑到极点,笑完了也想不起来了,这都属于非择灭无为。所以什么人得道?那个牛叫得了道,那个牛啊拖着那个牛车,拖完了站在那里,口水滴的那么长,然后眼睛怔起来,嘴巴动都不动,平常它要反刍,那个时候它不反刍了,那个牛在入定。真的啊,它是什么定呢?随灭定,无明定,昏沉定,同我们有时打坐时一样。这种东西证得非择灭无为,不是靠你用心去择灭它,达到无为境界,不知道。一法缘阙,一切法因缘所生,缺这一缘,好像是一念不生,实际上你在昏沉。他说如果你认为这个是空是话,应于一切得非择灭,你随时随地都在空中,都在空的境界。事实上你做不到,执彼体一理应尔故,所以虚空非择灭无为也不合理。

    虚空的体“若体是多便有品类。应如色等。非实无为。”哎,你说:“空不一样啊,你的空同我的空不一样,咱们两个的程度不同。”如果虚空还是这个样子的话,像百货公司里的东西品种不同,你的虚空小一点,我的虚空大一点,我的比你多一块钱。那是品种不同,那同物质一样啊,那不晓得空啊,这就不是真正无为之道了。“虚空又应非遍容受。”这样一来讲的话,这个虚空就不是包含一切了。

    “余部所执离心心所实有无为。准前应破。”这就是讲唯识批驳一切小乘境界,《俱舍论》啊,《舍论》啊,《(阿毗达摩)杂集论》各种小乘宗派经典的理论,讲这个三虚空,三个无为,不合理。道这个体认识不到家,所以余部所执,除了这三个宗派: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以外,还有很多,有些宗派认为究竟无为,这就属于余部所执着的,离心心所,总而言之,他们认为离开心的作用,另外有一个空的境界,都是不合理。下面开始牵扯到无为之道另一个观念,一串就要连下来,所以先讲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