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 “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当小贩”

“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当小贩”(2/2)

我们的学生需要太多的其他能力了。读书太多了,不让学生去了解现实生活,使他们失去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就会出现可怕的后果。很多大学生现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没有其他能力。知识太多了但不知道怎么用就是一种病,我们有时把这种病叫做“书呆子”,中文中有一个字很形象地形容了这种病,叫做“痴”,“痴”到了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这里并不是说不要知识,而是知识必须为人所用,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做知识的奴隶。只有当我们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时候,我们的知识才见到了阳光,才能照耀我们的生活。因此,“智”是太阳上面的知识。

    教育机构除了教孩子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来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比如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就来自于我们教育中有太多的死记硬背。我们中文字没有太多的记忆规律,所以更多的要死记硬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科都要死记硬背。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很多人一辈子就再也不会独立思考了,更谈不上创造能力了。再比如说表达能力,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只有听的份儿,没有说的份儿,好不容易说几句话都是老师点名起来说,要按照标准答案说,说错了常常被一顿臭骂,骂得你下次再也不敢开口,哪里还有什么表达能力。

    “学习是头等大事”的思维其实并不复杂,还是延续过去那种“科举思维”,在刘亦婷的家长眼中,只要刘亦婷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那么她的前途就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可实际上,这种思维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了。

    前段日子,我参加了一次大学同学的聚会。参加这次聚会的硕士、博士一大把,也有个把“海归”。可是,在言谈中我却发现,这些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北大毕业生,却几乎没有人敢自称已经“而立”。很多人都像刘亦婷说的那样,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很多人仍然为了生计苦苦挣扎。

    与同学一一作别之后,我感慨颇多。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创造力,他最好的出路也许就是螺丝钉。但是,在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下,螺丝钉人才明显处于过剩的状态。纵使北大毕业生,纵使读了硕士、博士,如果仅是个螺丝钉人才的话,跟其他人竞争也是谈不上有什么优势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创造力的考试精英们,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跟百无一用的废物有什么两样?

    我把这些感想写成文章,共鸣者甚众。一位记者带着疑虑采访了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的学生,然后记述了整个采访过程,兹引如下:

    记者找到了2001年毕业的北大中文系学生小龚,一听到记者的问题,他便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错,我也是废物。”

    “我现在的工资全部加上,每月也就是3000元,只够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小龚在母校附近租了一套房,每月房租800元。同屋的两人都是大学时的同学,其中一个已经辞职,准备考研。

    “我们都混得不怎么样。”小龚来自湖南,1997年以637的高分考入北大,至今在他老家的高中还是老师津津乐道的模范学生,但是他现在已经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北大的毕业生,而经常联系的几个同学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情况。“刚考进北大的时候,还飘飘然的,对以后的生活有许多设想,现在越来越实际了。”

    在校4年,每周六下午都是小龚和同学固定的踢球时间,但现在他们已经有3年没到球场了。小龚的同屋对记者说,他们现在越来越懒,不看书,不运动,对工作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没有成就感”是记者采访的名校毕业生最常说的一句话。

    “名校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了。”今年大四的清华自动化系学生小李这样对记者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小李本科毕业后将继续读研,“班上的同学跟我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读研和出国两条路,找工作的很少。”

    然而,读研和出国只是小李他们逃避就业压力的对策之一。“社会上一提到清华的学生,就觉得应该找很好的工作,拿很高的工资,有很好的出路,其实不是的。”小李告诉记者,选择继续深造是他们不使自己变成“废物”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究竟是怎样从“精英”变成“废物”的,小李和他的同学都没想通。(引自千龙新闻网)

    这里我想告诉家长的,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思考和实践才是头等大事”,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年轻时就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学不会思考。”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会独立思考已经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