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 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相

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相(2/2)

有着一定的人脉关系,就在他推荐刘亦婷之前,他已经推荐了两个中国学生,这两个学生的申请都获得了成功。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1998年6月,婷儿正忙着高中会考时,收到拉瑞的电子邮件,他以惯常的简洁方式,开门见山地说:

    “艾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得知哥伦比亚和威尔斯利都有专为中国学生设立的全额奖学金,当然,他们只接受最棒的中国学生。不知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个挑战:直接申请到美国大学读本科?”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59页)

    拉瑞在这封电子邮件中提到的“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正是刘亦婷中学时访问美国时参观过的大学,可见,这两所大学很可能与拉瑞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最后的结果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刘亦婷一共申请了11所学校,仅有4所录取了她。而在这4所录取她的学校中,就有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威尔斯利学院。拉瑞推荐信的份量可见一斑。

    面谈

    面谈很重要。起码哈佛大学是这样对外宣称的。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作者也不吝笔墨地对面谈的重要性作了大段铺陈。

    不少美国大学都在招生指南中反复强调———“建议面谈及访问校园”,“强烈建议面谈”,等等。对有经验的招生人员来说,短短半小时的面谈,有时可能比几十页的材料还能说明问题。

    面谈人(Interviewer),是每次面谈时,与申请人直接谈话的人,也是面对活生生的申请人直接下结论的人,他们是招生委员会延伸的耳朵和眼睛,对能否被录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如果你申请留学时得到了面谈的机会,一定要认真对待!

    与申请人面谈的一般都是些什么人呢?如果申请人直接访问大学校园,面谈人当然就是该校招生办公室的官员。但是很多情况下,面谈地点并不在大学校园,甚至不在美国本土。如果申请人分布的地点比较集中,美国的大学还有可能派几名老师出来跑一圈,可是如果申请人遍布全球,学校直接派老师来面谈就很难做到了。于是,很多美国大学形成了一个传统———利用本校的毕业生来当面谈人。这些毕业生既熟悉本校的招生要求,又对母校怀着深厚感情,一般都会忠实执行母校的使命,确实是非常恰当的人选。不言而喻,客观公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 第380页)

    不过,就是这么重要的面谈,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很潦草地进行了。可以说这次对刘亦婷的面谈极大地违反了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一贯标榜的客观、公正原则。

    而让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始料不及的是,曝光这件事的恰恰是受益者自己———刘亦婷的家人。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中我们可以完整看到事情的经过。

    2月初的一天,哈佛招生办突然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很抱歉地通知婷儿说,他们无法在成都找到一个能做面谈的哈佛毕业生,并问婷儿是否可以到上海或北京去面谈,并要求婷儿补充一份能让招生委员会了解她学业水平的论文。

    这个邮件让我们又惊又喜,看来,婷儿已经在初步筛选中引起了哈佛招生办的兴趣!

    我们马上把这个邮件转发给拉瑞,拉瑞的反应比我们还兴奋。他立即行动起来,拜托他在北京和成都两地认识的美国人,帮助婷儿查找在中国西南地区工作的哈佛毕业生。

    我们也到处托亲拜友,希望在较近的城市找到一个哈佛毕业生当面谈人。

    就在我们的长途电话快打出点眉目的时候,拉瑞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我找到了一个哈佛毕业生……”

    迫不及待地赶快往下看:哈!这位哈佛毕业生竟然就在成都,是一位在成都工作的美国人,是由拉瑞的好朋友、热心的鲍勃找到的。这真是太巧了,太棒了!

    拉瑞找到的这位哈佛毕业生,竟然就在成都!他就是做新闻文化工作的乔(Joe)。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83页)

    面谈人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考官,对他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客观、公正。请读者注意,确定这位面谈人的关键人物并非哈佛招生委员会,而是刘亦婷的推荐人拉瑞。

    我们仅从常识上就能推断:由推荐人为自己的推荐对象寻找考官在程序上是不合法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拉瑞不仅为刘亦婷跑前跑后找到这个考官,还亲自征询这个人的意见,并迅速地把他的情况和通讯地址告诉了哈佛招生办,哈佛招生办也以最快的速度给他寄去了面谈所需要的一切材料。哈佛招生委员会真是给足了拉瑞面子。

    看着拉瑞忙前忙后的一幕,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怀疑:这个哈佛毕业生乔对刘亦婷进行的面试将毫客观性可言。

    选校

    刘亦婷选择了11所大学,当然,这11所大学里肯定有二流的大学也有一流的大学,因为要拉开档次。按照后来的报道,如果以通知书为准的话,最终有4所大学录取了刘亦婷,也就说,有7所大学拒绝了刘亦婷。

    有的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刘亦婷能被排名第一的哈佛录取,而被排名靠后的二流甚至三流学校拒绝了呢?

    我认为,刘亦婷被哈佛录取,起关键作用的便是她的推荐人拉瑞。刚才提到,在成都面试刘亦婷的那个考官,就是拉瑞与哈佛联系之后确定下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大胆推测,拉瑞在哈佛有比较好的人脉关系。或者说,在哈佛招生委员会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

    而那些二三流的美国大学,可能与拉瑞一点都不熟悉。也就是说,拉瑞的推荐在他们那里没有一点作用。而刘亦婷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根本就让他们提不起兴趣。

    前面提到,最终录取刘亦婷的有四所大学,除了哈佛之外,还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和威尔斯利学院。而我们知道,拉瑞在这两所大学也同样有着一定的声望。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刘亦婷的推荐人拉瑞的努力下,刘亦婷在没有艺术特长,没有大赛奖牌,没有SAT成绩,课外活动贫乏,没有骄人经历,其他方面都乏善可陈的情况下被哈佛等大学录取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她走入哈佛的最大原因就是她结识了拉瑞这个推荐人,而这个推荐人又是这样的有能量、如此地热心助人。

    也许上面这段文字会给读者这样的提醒:如果你真的按照“刘亦婷培养模式”克隆出了第二个、第三个刘亦婷,你若想把她弄进哈佛大学还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没有更强的对手与你竞争这一两个名额,就像当初的刘亦婷一样。不过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经过《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启蒙,中学生申请美国本科生名额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

    第二,必须得有足够的运气结识拉瑞,或者比拉瑞更有能量的推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