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01次面试(2)(1/2)

    M公司第二轮第二场: 面试官是个男生,与第一个人tough的风格完全不同,很是nice的样子。也先要求自我介绍,然后再就我简历上他感兴趣的问题提问。他居然在我实习公司的法国总部干过,于是问了我暑期实习的情况,做了些什么事,有什么收获等等。又聊了一会我在美国的半年交换生经历,我就说了选修课上的一些趣事。他说,啊,你了解了很多美国政治啊,晕。然后又让我讲一件事证明我的leadership。哎,这种问题都回答了100遍了。不是传说中有一家外资银行需要讲100个例子来证明“领导素质”嘛。反正这些都是热身而已啦,真正的战役还没打响!M公司的案例面试和别家不同的一点是,可以选择面试语言。之前我就考虑好了要在这一个小小细节上做得与众不同,不是简单回答中文或英文,而是根据案例中客户的实际国籍来决定,这样更加逼近现实。还算凑巧,我遇到了一家本地客户。习惯了做英语案例,使用母语反而觉得有些怪怪的,有些学术上的词汇居然一时反应不过来。案例的核心是分析一家超市业绩不如对面超市的原因,很常规的题目,但是做得好反而不容易,因为你不太容易一眼看出它的“题点”在哪里。于是我开始中规中矩地用成本收入法分析。成本方面通过提问了解到我们的进货成本比另一家高,因为我们没有他们规模大。收入方面,价格无甚差异,问题主要在销量上。这时他突然问了一个营销方面的问题: 实施一个promotion(促销战略)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立刻回答: 根据不同的目标顾客群制定不同的方案。他未置可否,提示说是不是只要搞促销利润就会增加,我马上反应过来,说最重要的是考虑成本收益比,不能得不偿失。他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他问销量可以怎么分解,我没有直接命中,瞎猜了一会,什么各种不同顾客类型销售额加总啊、高峰段和非高峰段时间营业额加总啊等等。结果他的意思是销量等于顾客数量乘以人均消费量!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推理,发现主要问题是我店的消费者质量不高,每次来店的人均消费很低,顾客构成也主要为附近的居民,而竞争者能吸引到很多住得较远、收入较高的顾客。说到这里我顺势猜到: 是不是对手提供了免费班车啊,他点头表示同意。我分析说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对手提供免费停车服务,因此吸引了有车族前来购物。这样才基本答全了。最后是总结和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我把它分解为短期和长期。短期见效的绩效改善可以通过收入方面,即增加人均购买量来实现,途径有增造免费停车场,提供泊车服务等。长期可以通过成本方面,即向供应商寻求更低的价格实现。最后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请他讲讲他做过的一个最有意思的项目。面试完已经超时十多分钟了。送我出门的时候他抱怨说今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