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2)(2/2)

徊不前,不知道该怎样动笔才好。两个月准备,简历时间就花了我一个月!其实很多事情在开始什么都不了解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起步,真正开始做了,可能费的时间和精力却并不多。因为心里没底,这一个月就在看一些写简历的书啊,网上的一些宝典啦,简历也浏览了不下100份,搞得脑袋都涨了。后来动手做就是在某一天(实在急了),从网上下载了一份模板,相应填入我的资料就ok了。然后扔给几个学长,让他们帮忙修改。然后自己再稍加整理,突然感觉咋就看来跟学长们一样牛了呢!许多看起来平常的东西,变成文字感觉就不一样了啊。看小说和看电影就是有很不同的感觉!当然简历在后来真正使用时,还作了细小的调整,以针对某些行业、某些职位。

    “行话”就是某个行业、某个职位经常用的一些术语之类的。看有关的新闻报道,看人家的面试经验,看职场的一些故事和小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想搞到什么资讯都不是难事。还有就是跟圈子内的人多交流。

    “披挂”是花几百块钱买的便宜货,这样的我还一直舍不得穿呢。结果临阵前穿上后,搞得自己很别扭,言谈举止很多都变形了,很不自然,全然一个十足的土老冒加暴发户。后来慢慢感觉,职业装的档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披挂整齐,并且还要披挂起来后能和言谈举止配合,相得益彰。所以还是要提前学一些商务礼仪之类的东西,没事的时候多穿上晾晾,让自己习惯成自然。

    弄好简历之后,就开始四处撒种了。俺的八字战略方针是: 广泛培养,重点捕捞。因为属于找实习,所以也没有十分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行业,适合干什么,倒是想通过实习寻找答案。那段时间基本上每天都上未名和水木的job版以及ChinaHR,51job,zhaopin等网站。发现网上投的简历的要求和自己准备的简历差别好大,于是按照人家要求的格式重新整理和更新。网上简历筛选这一关挺不好过的,后来在一门专业课上才了解到其中蹊跷。以前是手写简历,每个人精力有限,所以投的单位不是很多;再就是打印版(复印),也是要花一些成本的;网络投递,对于学生来讲,基本上不花什么成本,比较容易,另外用人单位也不用费劲一份一份看简历了,只需要用软件从数据库中按照既定标准选取就行了。但这样一来,就造成每个求职者以前可能只投10份简历,现在却可以投100份,每个公司的应聘者都显得多了,而公司面试的规模和能力却没有变,所以在简历这一关就会咔掉好多人。大部分的筛选是靠软件,大体就是每个公司针对自身文化和职位的要求,对简历中的项目设定不同的加权,最后简历符合一定加权的就可以进入下一轮了。有的时候很多公司的筛选方式都是买一些人力资源公司的方案,所以造成有的人被狂拒,而有的人被狂面试!不过还好,还是有好多公司的加权方法差别很大,我最终还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