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大考研日记 > 第4节:未名湖畔的情侣

第4节:未名湖畔的情侣(2/2)

海子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比海子更钟情于“死亡”意象的诗人们却没有自杀。考察诗人所表达的全部死亡景象与卧轨的联系,也许只是一种牵强附会,或者是偶然巧合。

    后人的种种猜测也无法解释一个天才陨落的真相,我宁愿相信那是神在冥冥中对一个与之感应者的亲切召唤。这是一个典型的穷人的孩子,有着敏感的心和脆弱的神经,他的绝望是否也和四次失败的爱情有关?

    就在海子自杀前不久的1月13日,他还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希望“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他对生命是热爱的,也并不厌倦世俗生活。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放弃**生命的理由,我想海子认定还有一个超验的世界存在,怀着对耶稣的虔诚,他朗诵着《圣经》期待神的驾临和天国的出现。在中国政法大学宿舍里,他在墙上挂了块几近破碎的灰布,声称是太阳。此时的海子已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他完全置身于幻象之中。

    谁能说海子没有抵达那个天国世界?在海子的心目中,那一定是一个和谐的世外桃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只想看看天国的风景,并期待“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所有这些已容不下更多的思想和真理。”(摘自《海子的诗·后记》)

    王晓明在悼念胡河清的文章《暮春时节的雷雨》中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丧失了信心,如果他从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生的乐趣,不能体验到人性和诗意的温暖,纸上的文字是无法挽留他的。”(摘自《刺丛里的求索》,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版)

    戈麦

    发现我的,是一本书;是不可能的。

    飞是不可能的。

    居住在一家核桃的内部,是不可能的。

    三根弦的吉他是不可能的。

    让田野装满痛苦,是不可能的。

    双倍的激情是不可能的。

    忘却词汇,是不可能的。

    留,是不可能的。

    和上帝一起宵夜,是不可能的。

    死是不可能的。

    ---戈麦《界限》

    戈麦,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1985年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分配至中国文学出版社做编辑,1991年9月24日的晚上,他自沉于当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所溺死的北京西郊万泉河(未名湖水即引自万泉河)中,时年24岁。

    戈麦没有希望将作品留下来,在投河之前,他将全部手稿放在一个黑包中,扔进未名湖北边的一间公厕。后来为人发现,他的生前好友将已经浸泡多日的文字,精心地摘录出来,并最终结集出版。

    西渡说:“我宁愿相信他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回的,诗坛的冷漠对他的死是有责任的(我对戈麦的死一直有负疚感,某种程度上他的死换回了我的生---因为他死了,我在道义上就有责任活下去)。”西渡曾问戈麦:海子在死前会处在一种什么样的意识状态?戈麦说,作为诗人的行动,肯定会有情绪化和非理智的成分,但海子在钻到车轮底下的一刹那,意识一定是清醒的,因此他的死是不可能被避免的。同样,戈麦的死也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他也是一个“极端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