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哈佛女孩刘亦婷 > 第十二章 挑战人生,冲刺哈佛

第十二章 挑战人生,冲刺哈佛(2/2)

测验,婷儿还欣喜地发现,自己拥有一件“秘密武器”一-对有些尚不掌握的词汇,她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猜个**不离十。这是访问美国带来的又一个收获。访美期间,婷儿天天都泡在美式英语的汪洋大海里。她是个有心人,尽管参观访问十分紧张繁忙,仍然时时注意提高自己的美语能力。短短一个月,她不仅进一步熟悉了美国口音,而且学会了不少美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无意之中给考托福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二次模拟考试婷儿得到了620分,随后的两次模考都达到630分(满分677)。这离她开始备战托福,还不到20天。这个结果,使婷儿信心大增。

    对婷儿托福模拟考的得分,我做了仔细的分析,我发现她最强的是专考听力的第一部分,很少有错。第二部分考的是结构和书面表达。这一部分的分数占整个托福满分的一半以上,婷儿丢分,大部分都是在这里。但是总的来说,丢分还不算多。如果突击一下有关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失分。第三部分考阅读理解,又是婷儿的强项。

    然而即将从北大毕业的李响告诉婷儿,正式考试一般会比模拟考试低10-3O分左右。婷儿要想考到拉瑞希望的640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婷儿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现有的托福教材都不实用,讲词汇多,讲语法多,可就是对托福实战讲得太少。学外语的实质,应该是实战重于理论,托福尤其如此。用这些教材准备托福,有点隔靴搔痒,怎能奏效?怎么办?婷儿思来想去,觉得应该换教材。可是哪儿有合适的教材呢?看来,还得去找北大的高材生——李响。

    李响说,北京能买到不错的托福教材,北大很多学生都在用这种教材。妈妈立刻往北京打电话,把此事托付给了自己少女时代的密友——李苏芬。李苏芬的先生陆剑二话没说,马上撂下自己的事,开车直奔目标,用最快的速度买到了教材,火速寄了出来。

    在等待新教材期间,婷儿毫不放松,争分夺秒地用老教材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一个多星期后,引颈以待的托福教材和配套的二十多盒磁带终于寄到了。

    这下子,婷儿如虎添翼,进度更快了。

    高三开学后,婷儿原想请假两个月自学英语,妈妈出面和校领导谈了几次,未被批准。学校是好意,主要是怕她两头落空,同时也不愿失去一位原计划冲刺北大的“状元苗子”。但校长们最终还是答应了,在临考前一个星期特许婷儿不上课。

    班主任张惠琴老师在这一特殊时期给了婷儿特别的支持——特讲婷儿每天晚自习时在教师休息室准备托福,其他老师也在张老师的拜托下给予婷儿宝贵的理解和支持。婷儿抓紧一切可能的时间,哪怕只有三五分钟,也要拿起托福教材看几眼,戴上耳机听一段。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晚自习是难得的整块时间,婷儿在张老师的办公桌上争分夺秒地学啊,练啊,自我模拟考试的最好成绩终于达到了670分。

    求保险,“杀鸡用牛刀”

    10月下旬转眼就到。按婷儿的实力,已经可以正式上“战场”了。

    临考前,我陪婷儿去看考场。同批参加这次托福考试的,大约有五六千人,把川大的一个礼堂坐得满满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看起来都是本科毕业生,或者年龄更大。婷儿几乎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坐在这群人里面,显得很打眼。我们旁边是一位川大的研究生,胡子茬刮得发育,看上去很老练。他发现了婷儿这个“小字辈”,很好奇,跟她聊了好一会儿,然后转过头来问我:“你女儿这么小,就让她出国,放不放心?”

    我笑着点点头说:“她还行。应该能对付!”

    考试那天,妈妈陪婷儿一起去考试中心,以免路上遇到偶然事件使婷儿不能顺利到达考场。我们家习惯在重要的事情上加保险。

    但是,考试结束后,婷儿带来的消息似乎不大好:“唉,可能没考好!”她委屈地噘着嘴说:“好倒霉呀!考试的程序跟模拟考试好多都不一样。害得我开头几题都没做好。第二部分开始时,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多年来,每门课考完之后,婷儿总是埋怨自己考得不好,这道题做得不理想,那道题可能出错了。我们知道,这是她做事求完美的表现。绝大部分情况下,考试结果出来后,往往都还不错。对此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

    但是,我们也不敢掉以轻心。这毕竟是一次关键考试,考得不好,将会满盘皆输。我们宁可相信这次托福没考好,也不能盲目乐观,把计划建立在不牢靠的沙滩上。

    这次托福考试的成绩,最早也要到12月份,才能通过越洋电话查到。两个半月之后的下次托福考试,报名日期却近在4天之后。如果真考得不好,必须马上决定是否需要再考一次。

    “那你打算怎么办呢?”我问。“元月份再考一次吧?”婷儿犹豫地说、我知道她犹豫的是什么—一托福考试报名费每次是665元。婷儿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既想保留再考一次的机会,又不愿意让父母为她花这笔可能根本不需要花的钱。

    “行!我再去给你报名。”我笑着同意了。尽管妈妈认为没必要,但还是支持婷儿“杀鸡用牛刀”。

    在等待托福成绩的日子里,刘亦婷度过了她有生以来最忙碌、最艰苦的两个月。每天,在完成了学校非做不可的一切学习任务之后,剩下的分分秒秒——一短暂的课间、饭后、熄灯铃响过后的深夜...几乎都用到了申请工作上了。

    各式各样的表格,多得似乎无穷无尽。一篇又一篇的Essay (作文、随笔),这一篇要500字,那一篇要300字,各种要求,变化无穷。字字句句都要反复斟酌,力求完美。

    比如说:“假若你写了一本300页的自传,请提交第217页。”“假如你招生,要问问题,问什么问题?自己回答,字数不限。”“描述你对第一年大学生活的展望,你的存在将会怎样在校园里被知道?”“讨论一个对你而言重要且关心的个人、当地、国内和国际问题”... 校方希望通过精心设计的种种问题,达到“以与各种成绩、分数和客观资料不同的方式认识你”的目的,刘亦婷怎敢掉以轻心!那些日子里,婷儿经常夜里三四点钟才能上床睡觉,有时候累得在电脑前掉眼泪,但早上妈妈一叫,她仍会一轱辘爬起来赶到学校去上早自习。就这样,为了心中的梦想,她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不仅按计划完成了留学申请,而且以“全优”成绩结束了高中的学习,并在高考“一诊”中仍然名列前茅。尤其令人欣慰的是,美国传来的托福成绩不多不少正是想要的640分。

    帮婷儿查询托福考试成绩的是她在美国读研究生的表舅。主办托福考试的ETS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开通了一个专门的查询电话。付10美元的查询费后,就可以通过打国际长途,提前得知结果。电话查询的时间刚到,热心的表勇就把ETS的电话拨通了。一问,把他高兴坏了——640分。

    半个多月后,我到四川大学的考试中心去取婷儿的托福成绩通知,顺便问了考试中心的一位老师:“你们这儿托福能考到640的每次有多少?”

    “很少。大概百分之一二的人吧!”那位老师答道。

    在一群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当中,婷儿考出这样的成绩,干得真够漂亮的!

    那位老师好奇地问我:“你的娃娃得好多分吗?”

    “640!”我不无自豪地答道,笑得嘴巴都合不拢了。

    大局已定——我当时有了这样一个直觉。

    值得庆幸的决定

    在婷儿填表的先后顺序上,哈佛大学原来被排在最后。因为哈佛大学要填的表格实在是太多了。它所要求和建议你提供的材料,也超过其它所有大学。别的大学特别注明“不要寄成捆的获奖证书”、“不要寄录音带、录像带”... 哈佛却愿意接受你认为能证明你能力的各种东西。

    当时,对其他已经选定的目标大学,申请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婷儿的运转速度已经由货车变成了赛车,只顾得上超速飞奔,顾不上停下来重新选择方向。偏偏哈佛大学的交表截止时间比哪家大学都早。随着时间流逝,哈佛大学的表格越来越没有希望排上号了。

    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忍不住问婷儿:“你是不是因为没有信心,已经决定不报哈佛大学了?”

    婷儿说:“如果我报了哈佛,很可能不会被录取。但是如果不报哈佛,我一定会遗憾一辈子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不填表呢?”

    “你看我哪有时间嘛!”婷儿委屈地说,“我每个星期只能在周六晚上回家才用得成电脑,就算我不洗澡、不睡觉,也填不完这么多表格呀!”说完又埋头忙她的去了。

    是啊,妈妈想,现在决定胜败的不是干劲,而是时间。看来,光是由父母把她的生活琐事包下来还远远不够,还得另想办法,帮婷儿把赛车的油门踩到底。

    如果婷儿能够每天晚上回来用几个小时电脑,第二天清早再赶回学校上早自习,问题不就解决了吗?问题是,我们家离外语学校并不近,不论是骑车还是赶公共汽车,单程都要一个小时以上。而且婷儿下晚自习之后,早就没有公共汽车了。在这样疲劳的情况下,骑车往返也不安全、怎么办?

    妈妈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案:每天由妈妈坐出租车接送婷儿,这样,就可以每天多出至少4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来,而且非常安全。婷儿忍不住欢呼道:“妈妈简直是天才!”

    妈妈又说:“所以还是应该报哈佛!这样增加的负担不能说很多,但是可能得到的收获,可就太大了!”

    这话跟我的想法正好相合!我们固然对哈佛没有绝对把握,但凭婷儿的实力,希望还是相当大的。

    婷儿觉得我们的想法很有道理,立刻欣然点头表示同意。在许多次面临重大决定的时刻,尽管方案并不都是她自己提出,但她总是能敏锐抓住那个正确的答案,并漂亮地付诸实施。就连拉瑞,也经常称赞她的判断灵敏而准确。

    这样一来,哈佛的表格材料,反而完成得最早。对婷儿的一生来说,申请哈佛真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决定!爸爸妈妈的“秘密武器”

    为什么我们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能下定决心,支持婷儿走出一步“腹背受敌”的险棋?并且支持婷儿提前使用生父提供的在国内读本科的钱,用于申请留美的各项开支,而不怕“往水里丢钱”?

    第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深知,婷儿具有超乎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是我们在她读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她的一个重要素质。虽然当时,她还不能掂量出这种素质的重要价值。

    那时我们就预见到,有朝一日,她必然会面临承受能力极限的考验。于是我们提前给她上完了这一课—一承受力极限训练。跳绳、捏冰、跑步、长距离游泳... 一次又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安排,都是有意让她经受各种身体和心理极限的锤炼锻打。于是不知不觉中,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婷儿渐渐有了一股强韧的承受力。一般孩子所不能忍受的身体和意志的重负,她都能习以为常。

    同样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后勤保障能力”能帮助婷儿克敌制胜。

    如同打仗一样,谁胜谁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打后勤保障能力。在婷儿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我们精心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的“后勤保障”措施,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否则,也许她运转不到一个月,就会疲惫不堪。放养有价值的人生追求。

    婷儿能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后竟然还能以不寻常的高效率完成了申请美国大学的复杂程序,并取得成功。很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听说这一点后,都感到非常惊讶。

    的确,睡眠不足,是个大问题。有一个有名的动物对比实验,证明了睡眠甚至比食物都重要。一只兔子如果得不到任何食物,只给它喝水,大约可以维持将近半个月的生命。如果给它充足的食物,而得不到任何睡眠,每当它一想睡觉,就敲锣好鼓把它搞醒,那么熬不到一个星期,它就会死去。

    可是,我们自信拿得出一套十分有效的科学措施,能帮婷儿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使疲劳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即使是一天只能睡3-4个小时,连续运转两三个月,也能保证她这根“弦”不致绷断!

    这些措施尽管听起来简单,但它们综合到一起的效果,却是十分显著的。

    第一个措施,是坚持体育锻炼,无论多累多乏,每天仍然要求婷儿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因为在学习最紧张的时候,承受压力最大的不是肌肉,而是大脑。要想让大脑减轻疲劳程度,就需要通过体育活动来松弛紧张的脑细胞,改换大脑兴奋点的区域。人类的大脑是一种奇特的“自动化设备”,当它疲劳过度,处在即将受到损害的边沿时,就会自动进入自我保护状态,就像电冰箱超负荷过热会自动停机一样。大脑的这种程序叫做“保护性抑制”。到了这一步,大脑会自动拒绝工作,于是,就啥欠连天,效率低下,昏昏欲睡,以便保护自己不受损伤。

    婷儿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在最紧张的阶段,每天都要跑步,课间就跑楼梯或练起蹲。动静结合,使大脑处于交替兴奋状态,避免了把“弦”绷断。

    营养,是又一个有效的措施、如果把大脑比喻成汽车,营养物质就是发动机的燃料。这方面,我们多年来已经摸索到了不少规律,早已驾轻就熟。婷儿从小也在饮食方面养成了一套好习惯——一懂得按科学的营养需要吃饭。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当别的孩子可能点着菜名吃口味、吃花样的时候,婷儿就已经习惯于问:“我这顿饭吃什么蛋白质呀?”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我们为婷儿精心安排了一套非常健脑的食谱,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非常容易消化,此外还有各种水果,全都洗净消毒,拿起来就能吃,又省时间又卫生。这套食谱,使婷儿的头脑始终营养充足,运转灵活。

    另一个措施就是前面提到的“拿钱买时间”。原来为了培养婷儿的自立能力,上学放学一律坐公共汽车,每次大包小包的衣物、食品,一律自己想办法带走。现在每天晚上妈妈到学校传达室等婷儿下晚自习,然后坐出租车赶回家。婷儿一上出租车就靠在妈妈肩膀上打旽。一次能睡15分钟,还节约了途中的45分钟。妈妈每次看着她累成这样,真是心疼。

    不过,妈妈也是个意志坚强的人,没有为婷儿的劳累而动摇决心。俗话说“慈不掌兵”,在孩子需要去“冲锋陷阵”的时候,只要不至于把弦绷断,我们从来不会屈从于内心的软弱和伤感、就是在这种精神的多年熏陶下,婷儿也养成了不轻易向任何困难屈服的性格。

    此外,我们在这些年里,还找到了某些具有恢复疲劳动效的保健食品。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屡试不爽。据说马俊仁的弟子们屡屡创造长跑佳绩,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马俊仁找到了恢复疲劳的鳖场良方。我们发现确实有些食品能显著减轻大脑疲劳,使人承受一般人所不能承受的体力和脑力消耗。这使婷儿在申请留学的过程中如虎添翼。

    面谈,充满挑战的机遇

    在哈佛大学的入学申请表上,有一个“是否希望面谈”的选项,婷儿毫不犹豫地在上面打了个钩一-她非常希望有机会跟哈佛的代表见见面,她相信哈佛选派的面谈人,一定会有一双慧眼。

    不少美国大学都在招生指南中反复强调—-“建议面谈及访问校园”;“强烈建议面谈”,等等。对有经验的招生人员来说,短短半小时的面谈,有时可能比几十页的材料还能说明问题。

    面谈人(Interviewer),是每次面谈时,与申请人直接谈话的人,也是面对活生生的申请人直接下结论的人,他们是招生委员会延伸的耳朵和眼睛,对能否被录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如果你申请留学时得到了面谈的机会,一定要认真对待!

    与申请人面谈的一般都是些什么人呢?如果申请人直接访问大学校园,面谈人当然就是该校招生办公室的官员。但是很多情况下,面谈地点并不在大学校园,甚至不在美国本土。如果申请人分布的地点比较集中,美国的大学还有可能派几名老师出来跑一圈,可是如果申请人遍布全球,学校直接派老师来面谈就很难做到了。于是,很多美国大学形成了一个传统—一利用本校的毕业生来当面谈人。这些毕业生既熟悉本校的招生要求,又对母校怀着深厚感情,一般都会忠实执行母校的使命,确实是非常恰当的人选。不言而喻,客观公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哈佛在1998年的招生中,就公布了在美国之外的30多个国家的80多位面谈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电子邮件地址,并指明只能在当年9月15日以后,才能开始与面谈人联系。他们分布的地点包括巴哈马群岛、塞浦路斯、哥斯达黎加这样的小国和地区,但公布最多的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光一个德国,就有11个哈佛面谈人,比公布出来的整个非洲或亚洲的哈佛面谈人加到一起都多。这也大体上反映了哈佛在这些不同国家招生的数量或比率。

    招生面谈到底谈些什么?很多有可能得到面谈机会的中国学生,对此都会很感兴趣。

    说来很有意思——一般情况下,完全像是随意的闲聊,不拘形式,不限话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不过这种时候你却得留神,面谈人士一面和颜悦色地让你松弛紧张的心情,鼓励你叙述自己的见闻和经历,表达你的思考和见解,不时还引导一下偏离的话题;另一面会十分认真地听你说的每句话,力图深入了解你的内心世界、你的潜力、你的素养... 当你离去之后,他还会写出一份详细的报告,向母校叙述他在你身上观察到的一切,包括他得出的至关重要的结论——你对该校是否合适。

    不妨说,面谈很像是一次气氛轻松友好的全面“检验”。

    一般而言,那些名牌大学的面谈人都会是些感觉敏锐、眼光犀利、富有经验的人,他们对申请者的观察不是入木三分,也是**不离十。因此他们的意见,也会很受母校的重视。

    要求面谈的表格是按时寄往哈佛了,可是回过头来看哈佛公布的面谈人清单上,中国的一栏只打了一个星号。这意味着,哈佛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确定的面谈人。婷儿在此之前跟别的大学也要求过面谈,可是不幸被告知:“抱歉,无法找到在中国的面谈人。”

    不知道哈佛在中国有没有现成的面谈人。初选过关的信号

    其他的一切都在正常地进行着,电子邮件来来往往,一份又一份的表格照要求填好又寄出,不时会收到哈佛寄来的一封航空邮件,通知说哪些材料已经收到。可是,却久久没有提到面谈的安排。这位人隐隐感到担心。

    2月初的一天,哈佛招生办突然来了一个电子邮件,很抱歉地通知婷儿说,他们无法在成都找到一个能做面谈的哈佛毕业生,并问婷儿是否可以到上海或北京去面谈,并要求婷儿补充一份能让招生委员会了解她学业水平的论文。

    这个邮件让我们又惊又喜,看来,婷儿已经在初步筛选中引起了哈佛招生办的兴趣!

    我们马上把这个邮件转发给拉瑞,拉瑞的反映比我们还兴奋。他立即行动起来,拜托他在北京和成都两地认识的美国人,帮助婷儿查找在中国西南地区工作的哈佛毕业生——拉瑞深知婷儿正处于时间紧缺状态,他也希望婷儿少跑一点路,多一点准备高考的时间。

    我们也到处托亲拜友,希望在较近的城市找到一个哈佛毕业生当面谈人。

    就在我们的长途电话快打出点眉目的时候,拉瑞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我找到了一个哈佛毕业生...”

    拉瑞找到的这位哈佛毕业生,竟然就在成都!他就是做新闻文化工作的乔一一Joe(JosephBookbinder)

    乔80年代毕业于哈佛,他的为人,正像我们所想象的哈佛毕业生那样——充满活力和激情,对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也抱有啥佛人的包容和理解。他对自己的事业非常热爱,知识渊博,富于智慧,又温厚诚恳。他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就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将来要到中国工作,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像许多哈佛学生一样,他的人生蓝图得以实现。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在乔对人生伴侣的选择上,乔的妻子小梁,是一位长于美国的华裔美国人,更是一位娴淑聪慧,风度优雅的年轻女性。他们的幼子小安德鲁,还在呀呀学语的婴儿阶段,就已经开始对汉语和英语“兼收并蓄”了。

    乔不仅热爱中国文化,还特别喜欢四川和成都。他觉得成都比北京、上海更有中国味儿,更富于中国传统——他很能欣赏那种富有沧桑感,能体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事物。他对四川的喜爱,甚至延伸到味道浓烈的麻辣川菜。

    此外,非常重要的另一点,是乔接触过的中国人很多。我们相信,这有助于他在比较中发现婷儿的长处。我们对婷儿身上长期培养出来的种种素质,抱有信心。

    能与这样的一位哈佛代表面谈,当然是再理想不过了,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时间来做面谈的事。

    拉瑞征询了乔的意见。乔听说此事后,立即欣然应允当婷儿的面谈人。一件大事,就这样水到渠成了。接着,拉瑞迅速地把乔的情况和通讯地址告诉了哈佛招生办,哈佛招生办也以最快的速度给乔寄去了面谈所需要的一切材料。接哈佛规定,面谈人只有在看完了要求的材料后,才能进行面谈。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全家只有伸长了脖子,焦急地等待——一根据哈佛招生办的安排,正常情况下,申请哈佛的外国学生们,早在头一年的9月15日,就可以跟世界各地的面谈人约定时间做面谈了、现在,已经迫近2月下旬,哈佛招生委员会投票拍板的日子——3月份,一转眼就会来临,时间还来得及吗?

    面谈:功到自然成

    终于,材料寄到了,面谈的日子也跟乔商定了,2月22日,春节过后的大年初八,是一个星期一。

    当时,我们正赶上单位集资建房搞拆迁。春节一过,就要断水断电,而且,由于春节期间电信局不办理电话移机,婷儿与美国大学的E-mail联系也要中断。于是,婷儿又熬更守夜地完成了此次申报的最后一篇论文,并赶在电话停机前发了出去。然后,婷儿回到我们在学校附近给她税的房子里准备高考的功课。

    至于这次面谈,可准备的东西并不多,因为准备工作在十几年来早就完成了。面谈像一道有无穷个解的数学题,无法预测对方会问些什么。可是只要你有深厚的积累,对方决不会看不出来。

    面谈那天,妈妈把婷儿送到乔工作的地方,便放心地回去忙搬家的事了。

    三九寒冬,屋外寒风袭人,屋内却是暖意融融。乔和婷儿的面谈,进行了两个小时。乔说的不多,但听得非常专注。有时,他提一两个问题,把谈话引向他感兴趣的方向,然后就让婷儿自由自在地在各种话题中漫游——说学校里的趣事,说以前和近来的各种感受,说想法,说打算,也不回避自己曾经有过的苦恼和困惑... 与乔谈话,有一种友善而又亲切的氛围,使婷儿畅所欲言。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快。

    两个小时,一晃眼就过去了。面谈结束时,乔说了几句代表他自己看法的话,像他的为人一样率直、诚恳:“我相信,你会对哈佛做出贡献的... 我希望你能被哈佛录取。”

    这几句话,表明这次面谈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面谈使婷儿离哈佛又近了一步。到此为主,申请留学的过程就只剩下等了。

    婷儿顾不上喘息,又马不停蹄地回校准备高考去了。她一算时间,离上考场还有足足4个月呢!经过了冲刺哈佛的磨练,她对时间和人的潜能都有了新的认识,她觉得完全来得及向北大发起“猛攻”。

    等待申请结果似乎成了爸爸妈妈的“专利”。

    尽管对90%以上的申请看来说,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尽管在最后1秒钟之前,谁也不知道招生委员会的幸运之星会闪烁在哪些人的头顶,但至少我们知道,婷儿已经极其出色地做完了她该做的一切,即使失败了,她也可以无愧于心了。

    况且,许多迹象表明,她大有希望!

    一个多月后,出现了本书开头的那一幕... 婷儿人生历程中的新阶段就此开始。正如拉瑞在祝贺邮件里所说的:你们的女儿将要张开翅膀,飞向新的天空,迎接新的挑战!

    ——带着我们的祝福,也带着我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