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哈佛女孩刘亦婷 > 第五章 小学阶段:塑造灵魂+训练技能(一)

第五章 小学阶段:塑造灵魂+训练技能(一)(1/2)

    (妈妈刘卫华自述)

    为了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我早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可能争取让婷儿受最好的教育。然而,一个既无权又无钱的单身母亲要想让女儿受最好的教育又谈何容易!

    婷儿满6岁的时候,恰好成都市教委把7岁上小学的规定改成了6岁上小学,帮我去掉了6-7岁这一年怎么办的心病。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信息,简直让人无法安心。

    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下,家长只能按保送重点中学的名额多少来衡量小学质量的好坏。那几所有较多保送名额的市重点小学,都不在我家附近,婷儿凭户口是上不了这些好学校的。除非我能给这些市重点的校办工厂联系上能够带来3万元利润的业务,或者是直接给他们送上1万元教育赞助费,婷儿才能在这些教学水平一流的小学里读书。可是对我来说,别说是1万元,就是1千元当时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完全凭户口上学,婷儿能进的恰好是成都最差的两所小学,这两所小学每年仅有一两个升入重点中学的名额,其余的学生都将进入成都最差的两所中学,这些中学很多年里都没有一个人能考上大学。

    这样的前景简直让人不寒而栗!在三幼的毕业联欢会上,老师让我代表家长发言时我都忍不住提到:“能在教育水平一流的三幼度过童年,是孩子们的幸运,遗憾的是,包括婷儿在内的大多数孩子不能在一流的小学度过少年时代....”

    那时候,幼儿园毕业班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小学,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婷儿的好朋友泱泱(她将在婷儿日记里多次出现)住在省文联隔壁,她父亲的单位出面,把当年的适龄儿童都送进了东城区重点校商业场小学。商小虽然比不上市重点,但每年也有十来个进重点中学的名额,其余的毕业生也有机会进入成都市的二三流中学。婷儿的另一个好朋友王玉(她也将在婷儿日记里多次出现)父母都是工人,只能听天由命。(这对深爱女儿的父母也采取了自己的对策,那就是坚持让女儿跟前面提到过的袁老师学绘画,用出色的美术专长来弥补小学文化课教得差的不足,最终使女儿走上了以美术为专业的路。前天一一2000年4月26日刚刚传来喜讯,王玉已经被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保送上四川美术学院,成为又一个在逆境中脱颖而出的范例。)

    我不想听天由命,可我既没有可以给市重点校写条子的社会关系,我们单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或权力把适龄儿童送进区重点校。在这个关键时刻,又是我的同事和他的妻子吴老师帮了我一把。他们主动帮编辑部的两个孩子联系了一所刚刚升级为区重点的小学,这所重点校比商小远,需要赶两站公共汽车再走半站路才能到,它的好处是校园大,环境也比商业场安静得多。最重要的是,它也有十来个升入重点中学的名额,虽然它的学生比商小多得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比商小大得多,但有机会总比没机会强。

    未进小学门,先有“大”目标

    尽管我非常重视婷儿的教育,但我从来没有为婷儿具体设想过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只是在给婷儿讲述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故事时,有意用无限钦佩的口吻称赞他们是“为人类作出了贡献的人”,并且勉励婷儿长大了也要为人类作贡献。在我的感染和灌输下,婷儿很小就理所当然地认定:“我长大了也要当为人类作贡献的人。”

    联系学校的整个过程,我都尽可能带着婷儿一起去,让她从一开始就知道,为了实现“长大为人类作贡献”的理想,首先要争取受最好的教育。看大人们为此奔波劳碌费尽口舌,小小的她也情绪性地感受到,争取上一所好学校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不容易!

    从感情上来说,婷儿很想和王玉继续当同学。我对她解释道:王玉要上的那个学校只有一两个保送名额,很容易被享受加分的“区三好学生”占用。婷儿说:“那我就争取当‘区三好’嘛!”我告诉她:“你有这个想法当然很好,但是‘区三好’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只能做到在学习上公平竞争。我们不怕竞争,只怕没有机会竞争。你只要毕业时总分排在前3名,10个保送名额怎么也会有你一个,因为一个学校最多只有两三个‘区三好’。就怕你只能排到**名,别人一加分就把你挤下去了。如果你上不了重点中学,就受不到最好的教育,要想像安徒生爷爷(这是她幼年最崇拜的人)那样为人类作贡献就更困难了。”

    从婷儿后来的成长过程来看,这番话给婷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她遥远而空泛的人生理想第一次被化解为“争当前3名----保送进重点中学”这样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在整个小学阶段,这个阶段性目标都是婷儿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培养交流习惯,打开心灵门窗

    由于上学的途中要两次横穿马路,还要过一个车辆很多的大十字路口,整个一年级我都是每天两次用自行车把婷儿送到校门口。那时候,我最大的享受就是目送婷儿蹦蹦跳跳地加入到上学的人流中。我总觉得这种情景寓意深长。

    在我的心目中,进入小学就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离开母亲的第一步。从我和婷儿道别的那一刻起,女儿就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要想在这个阳光和阴影并存、鲜花和陷阱同在的世界健康快乐地成长,单靠0-6岁的早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刚刚走进社会的小学低年级阶段,我必须切实了解婷儿方方面面的情况,针对性很强地为她提供有效的帮助。

    问题是,孩子一上学,老师就将取代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在群体效应的作用下,老师的影响力很快就要超过家长。很多情况孩子们都懒得跟家长说,觉得没必要----一其实很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养成与父母交流的习惯格外重要。

    对此,我早有思想准备,并且提前采取了措施。早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就开始让婷儿每天在回家的路上给我讲幼儿园里的“新闻”,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让婷儿练习表达能力,还有一个更深远的目的,就是让婷儿养成与家长交流的习惯,以便让她与父母长期保持密切的精神联系,当她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极其个性化的指导。

    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交流习惯,其实非常容易。中午和晚上婷儿放学回来。我基本上都正在做饭,我给婷儿规定的是,一放下书包,就到厨房里来跟妈妈谈学校的情况。

    我们每天必谈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上课学了些什么新知识----每天坚持问婷儿的学习情况,是为了给她传达这样的信息:妈妈非常关注你学习的进展,因为学习是你的头等大事。这种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也把学习看作头等大事。另一部分是各种婷儿认为值得一提的事儿,尤其是那种引起她情绪波动的事情,无论是让她高兴还是让她生气或让她觉得有趣的各种琐事和疑问。

    只要大人肯认真听,小学生很乐意跟家长谈各种事情,错过了这个阶段,大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对于独生子女父母来说,那是多么可悲呀!而我和婷儿直到今天都保留着这种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习惯,对当妈妈的人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啊。何况这种幸福所需的代价并不大,从小学开始交谈就够了。

    从做饭、吃饭到收拾碗筷,我和婷儿总是兴致勃勃,海阔天空地谈个不停。在需要点拨的时候,就点拨她几句。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使婷儿很乐意接受我的指导,心甘情愿地尝试用家长的社会经验去解决问题。在婷儿第一次受挫折的时候,这种交流的习惯马上就显出了它的作用。

    第一次受挫折,代理班长被撤

    那是上学才个把月的事情。在学校,婷儿的主动活跃很快就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开学没几天,班主任就让她当了代理班长----正式的班长要在两个月之后再决定。刚入校就受到重视我们当然高兴,但很快婷儿就因为一件意外的事情而失宠了。那是在语文课堂上,班主任正在教大家用拼音读生字,在读四声字的时候,班主任老是先读三声再转到四声,如把“区玉----去”读成“取玉----去”。婷儿在家里习惯于随时纠正错误,她马上就举手发言,当众指出了班主任的读音错误。班主任非常不高兴地说:我没有读错。婷儿还想和她争论,但被要求坐下,并被批评为骄傲自满,随后代理班长的职务也被撤了。

    婷儿很不服气。回家告诉我之后,我首先肯定了婷儿的发音是正确的,然后告诉她:“指出班主任的读音错误虽然没有错,但当众纠正效果很不好。第一,她可能认识不到自己读音不对,只会觉得你在出风头,干扰她的正常教学。第二,有的人很爱面子,不喜欢别人当众指出错误,尤其是被你这样的新学生。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点,我们不应该学习,但也不可能去改变它,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做法去取得好的效果。比如说,你在下课之后单独找到班主任,用请教的方式向她提出这个问题,你看会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呢?”

    婷儿想了想说:“我想不会,至少老师不会因此而不高兴。因为这种做法不会伤老师的面子。”婷儿又问:“那为什么老师错了就可以不改正,我错了就必须改正呢?”我笑着说:“你不改正考试就要丢分,你干不干嘛?”婷儿也笑了,说当然不干。我趁机告诉她:“如果老师有问题,归学校领导管。你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先回来问妈妈。至于代理班长,撤了就撤了吧,如果你能记住这个教训,还可以使这件坏事变成好事呢!”随即,我们的话题便由师生矛盾转向了哲学:“为什么坏事能够变好事,好事也能变坏事....”谈着谈着,婷儿的委屈就被新的兴趣所代替,一次心理危机也安然化解。

    像这种发生在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如果没有家长的帮助,很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轻者造成是非观念的混乱,重者形成反社会倾向。如果在问题形成之后再来解决,将非常困难,为了避免走到这一步,我情愿把功夫下在预防之上。

    一年之后,婷儿又遇到类似问题,她的处理方法老练多了:

    昨天,老师给我们讲《春晓》这首诗,老师说:“这首诗是孟浩然写的,他是唐朝的。”可是我听成是宋朝的了。回家以后我问妈妈:“孟浩然是哪个朝代的?”妈妈说:“是唐朝的。”我说:“妈妈,那老师说错了,她说是宋朝的。”妈妈说:“不会的,一定是你听错了。”幸亏我没有像原来一样,站起来纠正老师。

    忍受讥讽和噪音,锻炼适应能力

    自从发生了在课堂上纠正老师读音的事情之后,班主任对于婷儿的印象明显不如原来了,婷儿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老师很少叫她,有时她忍不住替那些答不出问题的人回答问题,老师就会不客气地说她是“攒花儿!”(成都方言,意为“爱出风头的人”)“就是你最攒!”这样的情景反复重演,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婷儿的学习积极性,婷儿对于语文课的兴趣下降了。

    我并没有就此去找老师交换意见,而是单方面要求婷儿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希望借此培养她的适应能力。

    那天中午,婷儿在吃饭的时候对我说:“以后上语文课我再也不发言了。”我问为什么呢?婷儿就把上述情况告诉了我。说心里话,我对老师的做法很不赞成,但为了维护老师的威信,我还是对老师的做法进行了正面的解释。我告诉婷儿:“老师不叫你,是因为她知道你已经懂了,所以她要叫那些可能不懂、也可能不专心听的人起来回答。这是老师为了让大家都专心听课想出的办法。你抢着替别人回答,老师就弄不清楚那些答不上来的人到底懂没懂----”

    “所以就会批评我。”婷儿一点就通,马上接过话来说,“那你说我以后到底还举不举手发言呢?”我让婷儿自己先提方案。婷儿想了想说:“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大家都抢着发言,我就不举手,如果是困难的问题,大家都不肯发言,我又回答得上来,那我就举手。你看怎么样?”我当然觉得这样很好,同时又补充道:“简单的问题你还是要举手,但是不要在乎老师叫不叫你,只要让老师知道你懂了就行了。”婷儿对这个解决办法很满意。班主任也因为婷儿的改变和婷儿总是能答好难题,逐渐改变了对婷儿的看法。

    我经常对婷儿说,成都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遇到问题若是怪别人、怪环境的人,只会消极等待别人改变,而改变别人往往超出我们的能力,于是问题就会卡在那里得不到解决,吃亏的还是自己。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应该主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追究别人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婷儿经常会为此而想不通,多次眼泪汪汪地提出质问:“凭什么呢?”经过多年的重复和实践,上中学时婷儿已经形成了“自我调整为主”的行为模式,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婷儿经常会说到这样一句话:“既然这不是我们能改变的,还是说我们能做些什么吧....”

    除了适应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外,适应物质环境的能力也很重要,婷儿也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婷儿上一年级时,距我家阳台仅5米远的外单位楼房里搬来了一对卡拉OK迷,小两口常常在晚饭后唱个没完,音响又开得大,调子又唱不准,唱到10点还不停,周末更是呼朋唤友唱到半夜。周围的邻居说也罢,骂也罢,他们从来不理睬,婷儿经常被吵得心烦意乱,做作业也很难专心。

    每当婷儿向我抱怨的时候,我都态度平静地对她说:“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他们不唱,就只能适应这种状况。你就趁机练习抗干扰能力吧。你想想看,**年轻的时候,为了锻炼抗干扰能力,还专门到莱币场去看书呢!你就向**学习,练习在嘈杂的环境下专心致志的能力吧。”

    其实我对那种缺乏公德的行为也很讨厌,但我十分注意不在婷儿面前流露自己的厌烦情绪,以便增强她锻炼抗干扰能力的信心。同时也要求她不要给自己不良暗示,以免强化自己的厌烦情绪。我教婷儿反复在心里说:“让他们吵吧,我照样能专心学习。”直到自己坚信不移为止。婷儿6岁起就开始用这种积极暗示法调整心态、控制情绪,对于增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少家长仅仅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和技能训练,对于适应能力却很少过问。实际上,孩子的适应能力对以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何,可以决定他智力才能发挥的高低限度,随着年龄增大、知识增多,适应能力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生理适应能力差的人,换个地方连吃住睡都感到不能适应,也很难正常发挥才能。还有些才华横溢的人陷入人事僵局后一辈子都无法自拔,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婷儿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到目前为止,她总是能很快适应环境,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发挥最佳效能。

    培养学习习惯,训练独立作业

    对智力正常的孩子来说,一年级的功课并不难。难的是一开始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幸运的是,婷儿入学之前我就买到了一本很好的书:《小学生用功术》,让我对婷儿应该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做到了心中有数。很可惜,在1999年初我住的那栋旧楼拆迁时,把这本好书给弄丢了。今年“五·一”节我专门到新华书店去转了转,看有没有类似的书帮助我回忆这方面的细节,遗憾的是,书店里教孩子们如何解题作文的书籍堆成了山,却没有看到一本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书。我只能凭记忆把我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写下来。

    一、尊重学习时间的习惯

    根据少儿的生理条件,以20分种作为一个学习时间段。在开始学习之前,我先提醒婷儿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喝水、撒尿、削铅笔、找本子等等,学习时段一开始,就必须专心学习,既不允许离开座位,也不允许干任何杂事,大人有事也不能打搅孩子,要等学习时段结束再说。大人的这种态度特别有利于培养起“学习时间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德国神童威特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办法来培养孩子尊重学习时间的习惯,在威特学习的时候,即使来了客人,威特的父亲也会说:“威特正在学习,请他等一等吧。”

    婷儿很快就习惯于学习时间不干其它事情。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大人不在家,家里来了客人,婷儿在阳台上认清客人的确是我们的朋友后,把客人请进了家门,还给母子俩冲了两杯酸梅汤解渴。玩了一会儿,婷儿写日记的时间到了,她就请阿姨自己看书,请小朋友玩她的建筑模型,她自己却坐到书桌前写起日记来了。而且写的就是刚刚发生的这件事:“来客人”。

    二、积极休息的习惯

    20分钟一到,就让孩子休息5分钟、超过5分钟不利于孩子在下一个学习时段迅速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达不到5分钟也不利于孩子解除视力和脑力的疲劳。休息时间必须离开书桌,做一些不剧烈的体育活动,或干那些学习时不许干的杂事。休息时也不允许婷儿懒洋洋地坐着或躺着,以免影响学习时的精神状态。

    婷儿很快就形成了休息就是活动的概念。家长要求她在学校也要做到“动静结合”,她坚持做到了课间十分钟不在教室里赶作业,而是想方设法地用于锻炼身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跑楼梯,从小学一直跑到高中。这个习惯为她在繁忙的学习生涯中挤出了不少锻炼时间,不仅升重点中学时考800长跑对她不在话下,高三最紧张的时候,她还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夺得了女子400米跑的冠军,差一点就刷新了学校的该项记录。

    三、独立作业的习惯

    一是让婷儿自己掌握时间。我要求婷儿每次学习的时候都把闹钟放在书桌上,事先算好几点几分开始学习,几点几分开始休息,并把它写在一张纸上,自己按照时间表来执行。我明确地告诉婷儿:“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你自觉地把学习搞好,我只用抽查的办法来监督。”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习的自觉性。二是让婷儿自己用录音机听写。用录音机听写的好处很多,首先,录入听写内容的时候就是一次专心复习的机会;其次,操作录音机的动作使孩子觉得自己很能干,可以增加听写的趣味性;再次,用一件家用电器作为学习工具,可以让孩子强化学习是“干正事’的感觉;另外,录完听写内容后让孩子把书交给家长保管,也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诚实的重视。

    四、使用权威性工具书的习惯

    从一年级起,我就让婷儿使用正规工具书,主要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有时也用《辞海》的有关分册。遇到生字生词,我不给她提供现成答案,而是让她先查工具书,一开始就寻求准确的解释,以免留了似是而非的印象。低年级的时候她查到了条目我再和她一起看解释,后来就由她查清楚了再讲给我听,通过马上复述来加深印象。这个习惯不仅可以培养严谨的学风,还使婷儿养成了以“少而精”的标准选择教学辅导资料的习惯。

    五、正视错误的习惯

    按照《小学生用功术》的建议,我不许婷儿用橡皮擦把错误擦掉,而是用笔作个记号放在那里,每次看到都可以提醒自己在这个地方容易出错,这样可以减少重犯相同错误的次数。另外再设一个“改错本”,用正误对照的办法专门记录各种错别字,以便集中复习,巩固改正的效果。在数学考试之前,则把本学期的数学作业和测验卷子上的所有错题重做一遍,力争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六、保护视力的习惯

    婷儿上学前,我就对她讲解了近视眼的成因和危害性,让她对高度近视后可能造成视网膜脱落的严重后果感到畏惧,并且经常重复这个话题,使她留下深刻印象。

    婷儿上学后,每次做作业都要求她严格执行眼睛和书本距离一尺远的规定。在四年级之前,市面上还没有防近视台灯,我就“土法上马”,先是用脖子上套“绞索”的办法防止她头往本子上凑,后来又发明了一个下巴支架,强制她保持距离。无奈那时的学习负担实在太重(四年级下学期婷儿因为发高烧休息了一个星期,视力便恢复到了1。5,但一去上学,视力马上就下降到了O.6),尽管五年级的时候婷儿终于用上了防近视台灯,但她也必须戴眼镜了、幸亏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保护视力,五年级下学期还坚持扎了半年针灸(起到了在小学阶段维持现状的作用),加上婷儿已养成了保持距离及2O分钟望一次远的好习惯(哪怕是5秒钟也好),所以直到现在婷儿的近视程度也并不算深。

    继父来加盟,赢得女儿心

    1988年夏天,我们家来了个儒雅诙谐的新成员,他就是婷儿的继父张欣武。张欣武是我的同行,在另一家省级杂志当编辑。他不仅愿意把婷儿当作惟一的孩子来呵护,而且和我一样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有他和我一起来栽培婷儿,可以说是婷儿此生的又一大幸运。

    张欣武出身于文化素养很高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书法家。父亲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张欣武的妈妈,是一位很有教养、受人尊敬的省级劳模。家庭文化素养的熏陶,使张欣武从小就同时熟悉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知识广博,眼光独到、而他对许多人的成长历程的深入观察,更使他熟知广义的教育措施的优劣,对人的一生成败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他善于从小看大,多年前对孩子的未来做过的一些剖析和预测,准确性屡试不爽。这些对婷儿后来的教育成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难得的是,张欣武真心诚意认为“一个活生生的孩子的前途比什么都重要”。他的同事和朋友们,都爱在子女教育的关键时刻咨询和听取他的建议。

    张欣武在理科方面能力也很强,弥补了我在理科方面知识的欠缺。他在婷儿的小学阶段就提前培养出了她学习理科的兴趣、方法和能力,对婷儿的全面发展帮助极大。他为婷儿设计的各种单项训练,不仅大大提高了婷儿的学习技能,还有效地设计并参与了婷儿的灵魂塑造(这些都将在后面介绍)。

    在婷儿的中学阶段,张欣武以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对婷儿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精神灌输”,使婷儿在思想修养方面迅速走向成熟,在国内外都获得极高评价。

    我早就意识到,婷儿越大,张欣武的作用就越重要。从长远考虑,我请张欣武在婚后第一年以和婷儿建立感情为主,避免与婷儿发生任何矛盾冲突----毕竟,继父和女儿的关系缺乏由血缘构成的天然屏障,要想建立胜似亲生的深厚感情,光有真诚的愿望和无私的付出是不够的,必须讲究方法、节奏和技巧。

    结婚之前,我们三人一起到田野去放过风筝,玩过张欣武和婷儿一起发明的“打狐狸”的游戏,为婷儿举行过生日野餐,并且在布置新房的时候,特意把套间里屋布置成婷儿的小房间....这些铺垫,和我为张欣武商定的“头一年不直接出面参与管教和约束婷儿”的策略,使婷儿和他相处得非常愉快,小婷儿很快就爱上了这位在外面沉静安详、在家里幽默风趣的爸爸。跟爸爸在一起,婷儿总是笑声不断。

    张欣武来后不久,就私下批评我:“你对婷儿的态度太严厉了,一双眼睛总是盯着婷儿的各种差错,一遍说不听,马上就变得声色俱厉。这样只能培养她的对抗心理,对她的性格发展很不利。”我深感惭愧地说:“你说的很对。主要是因为前几年一个人带孩子时间太紧张了,没那么多工夫来耐心说服,只好用了一些压服的方式。我知道这样很不好,希望你能暗中督促我改正。”张欣武说:“你的要求是是对的,但用不着声色俱厉,应该坚持这个原则----立场坚定,态度缓和。并且不要很多问题同时抓,应该一个阶段主要只解决一个问题。”

    张欣武的话让我心悦诚服,很快就开始调整对婷儿的态度,婷儿的日子马上就好过多了。不知就里的她还天真地问我:“妈妈你发现了没有?爸爸一来,我们家的笑声就变多了!”张欣武在教育方面特别舍得花钱。他在大家都拿低工资的1987年.就舍得拿钱给婷儿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旧显微镜,做婷儿6岁的生日礼物。这台显微镜在婷儿的智力发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使婷儿看到了与肉眼所见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微观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婷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婷儿本来就特别爱问各种“为什么”,这一来她的提问又提升到一个新的智力层面。张欣武的母亲十分喜爱婷儿,她送给婷儿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也成了婷儿的“新宠”。如此种种,对于婷儿热爱科技知识,发展究理精神十分有利。

    11年后婷儿申报哈佛的时候,哈佛的入学申请表上要来她写一篇作文:“指出一个对你产生了有意义影响的人,并描述这种影响”,婷儿很自然地就想起了儿时得到的这台旧显微镜,并以此为切入点写出了一篇饱含深情的作文。

    这些深远的意义,婷儿当年自然是意识不到的。她7岁时,她只是在爸爸第一次在我们家过生日的那天,想起了一年前的那份惊喜,并且在她刚写了几篇日记的小本子上,向爸爸回赠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我想写一篇日记,做礼物。

    爸爸给我的欢乐。

    爸爸买回了一台显微镜,让我看到了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还让我看到了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又变成固体的实验....妈妈很爱我,不过妈妈是无法做到这些事的。

    每天一两句,学着写日记

    二年级一开学,婷儿就告诉我,班主任建议同学们每个星期写两篇日记,她愿意为他们批改,但这不是家庭作业,不写也可以。我没有问婷儿“你写不写”,而是有意表现得很兴奋,还特地让她查看了《小学生用功术》上“写日记有助于学习”的条目,把婷儿的情绪也变得兴奋起来。

    我的做法既是为了让婷儿养成听家长安排的习惯,也是为了激发她对写日记的兴趣。大人的态度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暗示力和感染力,我和张欣武都经常用富有感**彩的方式诱导婷儿积极地去做需要付出较多努力的事,而不让思想和眼光远没有成熟的孩子随意选择。

    婷儿很快就“进入状况”了,着急不知道写什么才好。我建议她把暑假的事儿用几篇日记写下来。可是暑假的事儿那么多,婷儿想来想去,都是“狗咬刺猬,没处下嘴”。我趁机教了她一个“选材绝招”----只选你觉得“最怎样的事情”来写,并正式给她提了几条写日记的规定:

    一、最好能写成有趣的小故事,不允许写成乏味的“流水账”(起不到培养写作能力的作用)。

    二、可以只写一两句话,但必须让别人看得懂(提高理解力和表达力的要求都暗含在其中了)。

    三、一天写不完,就分成几天写成一组(为日后的长篇大论做准备)。

    四、不会写的字就留个空格注上拼音,以后会写了再填上字(因为忙,有好多拼音至今都未填字)。

    五、写一行、空一行,以便改正错别字和想修改一下的时候有地方可以下笔(让婷儿学习解决技术性问题)。

    就这样,婷儿高高兴兴地写出了她的第一组日记:

    9月2日暑假的回忆

    二年级开始了,成老师让我们写日记,这真是个好主意。我认为是发展才能的好机会。我准备把暑假的事儿用几篇日记写下来,长大了再看一定很好玩。

    今天开始写第一篇:

    一、我最喜欢的事情

    暑假里,我最喜欢的是看系列童话电视剧,比如:《冰雪王后》《萝卜》... 等等。

    9月4日

    二、我最不喜欢的事情

    我最不喜欢午睡、9点睡觉、我不喜欢午睡的原因是,我想看书。至于9点睡觉的问题,因为9点有好看的电视。但是为了上学,还是得睡。

    9月8日

    三、我最爱干的事情

    我最爱干的事,是给妈妈按摩。跟妈妈下班回来,只要看到妈妈累了,就给妈妈按摩。捶捶背,捶捶腿,妈妈觉得很舒服,婷婷觉得很高兴。

    我建议婷儿每一篇日记都取个标题,然后围绕标题像写作文一样写。所以婷儿大部分日记都有标题。这既让婷儿养成了围绕中心写作文的习惯,又把婷儿训练成了取题目的“高手”,这些技能在语文考试中一直都在帮婷儿挣分呢。

    我基本上不管婷儿写什么,也不管她怎么写,只要求她找到写作材料后就“迅速而自然地写”。我只负责看。我发现了婷儿的错别字就在下面做个记号,让婷儿自己去查证。有时候我也会发表几句看法,改不改也随她。不过婷儿倒是很重视我的意见,尽管有时也会嫌麻烦不想改,过后还是会忍不住按我的意见去修改一番,或者干脆重写一遍。为了鼓励婷儿修改日记,我把改写和重写都算做另写的一篇。需要强调的是,小学阶段写日记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和优秀素质,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训练,婷儿是在中学阶段进行的。

    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婷儿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随时寻找日记材料,常年累月的寻找,不仅促使婷儿保持了留心观察的好习惯,还发展起认真思考的好习惯----这正是我们要求婷儿坚持写日记的目的之一。我还老是建议婷儿写自己犯下的各种错误,培养她自我反省的能力和习惯。开始婷儿很讨厌写自己的“糗事”,不到一年时间,她就悟出了在日记上反省错误的好处:

    1989年5月18日星期五(二年级下学期)

    今天,看了我以前的日记,一共写了69篇,其中有33篇是记事,有36篇写的都是我承认错误的事。我发现我日记本的开头几篇写的是我小时候自己想出来讲的故事,其中有《花儿为什么会开》《愚蠢的故事》等等自己想出来的小故事。我觉得写得比较好的日记有《我最喜欢的事情》、《我最爱做的事情》、《我最不喜欢的事情》、《化妆品》、《配手套》等记事情的日记。

    我觉得我写的那些承认错误的日记看起来没多大意思,可是它记下了我童年的错误,经常看会让自己不会忘记自己的错误。

    我今天看了我以前的日记,觉得我已经取得了我想取得的效果:看着很有意思。

    婷儿的日记从一两句开始起步,4年后就可以写出长达4500字并让老师夸奖不已的日记了----当然,是分成好几天写的(见“走出家门校门,到农村去观察”)。这期间自然经历过厌倦和懈怠,但到五年级时,她已经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写日记这件事,连翻看过去的日记也变成了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

    1992年7月17日(五年级暑假)

    《日记上的故事》

    ....今天,我重看日记,还没翻开,心里已充满了喜悦。你想,看自己以前的事儿该多有趣。我翻开第一页,开始看,仿佛看见一个3岁的小孩坐在妈妈腿上,嘴里讲着心里的故事,妈妈拿着笔,不断地写着,脸上不时露出笑容。我读着读着,不断感到自己当时的想法多么幼稚可笑。

    我读到1988年的日记,感到比1984年的故事写得进步了好大一截,条理性和逻辑思维的方式都完全不同,我看到的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孩,坐在桌前,一只手托着下巴,一只手捏着笔,眼睛凝视着远方一望无际的天空,在苦苦思索着。不过因为当时能力有限,我一边看就发现了许多错别字和许多重复的地方,我一边看着,一边觉得好笑,有时不禁哈哈大笑。

    笑着笑着,我想到这多亏妈妈每天督促我写日记,我现在才会体会到快乐,想到我当时对妈妈的不满、生气和讨厌,不觉十分惭愧。我还要好好写作文,以后看。

    点滴日常事,培养好素质

    自从婷儿开始写日记,我们就多了一个了解孩子情况的渠道,也多了一个教育婷儿的手段、因为我让婷儿只写“最值得写的事”,凡是我们建议她写到日记上的事情,就有了一种被重视、被肯定的意味。这种过程不断重复,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就无形而有效地输入了婷儿的灵魂。婷儿的日记也因此真实地记录了她的心路历程。

    这个过程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素质培养,它说谁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只要抓得早,抓得紧,日积月累,自然就会见成果。关键是家长要事事留意,时时有心,坚持原则,意见统一,给孩子立下的规定一次也不许违反,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要对违反规定心怀侥幸。

    毋庸讳言,这个过程漫长而琐碎,但并不枯燥乏味,看看婷儿的低年级日记,你就会具体而真切地看到灵魂大厦的心理基础,是怎样一砖一石修砌而成的。

    11月2日(7岁时)第一次作曲

    今天我作了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可不是一般的曲子,而是我第一首自己做的曲子。我(在电子琴上)一会儿弹黑键,一会儿弹和弦,一会儿弹白键....总之我觉得很好听,我就把它录下来了、然后放给妈妈听。妈妈说:“很好听。你把它倒过来,爸爸回来放给他听,他一定很高兴。”我就去把录音机倒回来,等爸爸回来给他听。(培养要点:鼓励创造性活动。)

    11月3日考试前夜

    因为明天要考试,日记就写得不能多。考试前一天,我做了数学,就做语文,就这样写到9点多,洗完,就该睡觉了。(培养要点:平时要抓紧,考试要放松。)

    11月4日一个字

    今天考试,有一个字,我没写出来。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所以我得了满分。但我总觉得很内疚,因为我本来只能得19分的,可我得了20分。我想告不告诉爸爸妈妈呢?我想了一会儿,决定说出来。妈妈说我诚实,爸爸也很高兴。(培养要点:及时鼓励诚实的行为,并反复灌输这样的价值观:“不是自己诚实劳动挣来的好处,就是堆成一座金山也不动心”,让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