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投资的关键(2)(1/2)

    投资的关键(2)

    在巴菲特看来,这样沉默和没有行动的时期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并不会让人担忧无事可做,相反,投资者应该尽量寻求这样的时光,坚持在行动之前将问题解释清楚,因为觉察到一种市场是需要时间的。对于投资者来说,谨慎的出手并不说明对于风险的畏惧,每一次行动都要找到足够明晰的理论依据。

    “一年一个好主意,就足够了。”我们只需要把这个好主意变成满山丰收的果实。巴菲特正是这样投资,并因此而收获巨富之果的。巴菲特在1955年解散自己庞大的合伙企业,远离了市场。当时,美国股市热火朝天,科技股、电子股票的升值都在几倍之上。但是,从事股票投资的巴菲特却公开表示说自己已经无事可做了。巴菲特认为,所有市场上的股票的价格已经远远高于其内在的价值,他没有办法找到其中的差距。巴菲特因此不顾股东的反对,毅然解散了100人的合伙公司。同时,他再三警告合伙人,一定不要去接触市场,因为熊要来了!事后证明,巴菲特是精明的,他准确预测了美国股市即将崩盘的后果,为自己保存了巨大的实力,还保护了很多投资人的利益。他提醒投资者,要想获得投资的成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去看清市场。如果无事可做,那就什么也不做。

    有时成功的投资需要按兵不动

    凯恩斯曾说过:“不要试图把握整个市场的运行,应努力找出你理解的公司,然后仅关注这些。”由于某些原因,人们容易接受价格暗示而不是价值暗示。但价格暗示并不总是有效的,尤其是当你投资于自己并不了解的公司时,或仅仅因为看到上星期价格暗示对某人有效而进行投资时,它们常常会失灵。因此,世界上进行股票投资最缺乏说服力的理由,就是价格的上涨。

    巴菲特从不对市场妄下判断,早在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里,疯狂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对此巴菲特说:“因为这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影响我们原有的正确判断。你不可能由于把握住市场风向就变得富有。”1971年伯克希尔所有股票的投资成本累计为1070万美元,市价则为1170万美元,市场上确实有不少好股票,只是它们的价格通常也不便宜。巴菲特坦言:“只有当以下条件都满足时,我们才会想要将保险公司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股票投资之上:(1)我们可以了解的行业;(2)具有长期竞争力;(3)由德才兼备的人士所经营;(4)吸引人的价格。我们常常可以找到一些符合前三项条件的投资标的,但第四项往往让我们止步。”

    市场对于巴菲特而言只是一个参照物,他借此判断某人是否在做蠢事。他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实际上就是对公司进行投资。如果发现一家